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读我的首饰 ——人,情感,与当代独立首饰设计艺术

2018-04-08 3564 6

由上至下:

几何金属感拼接双指戒

弯形珍珠戒指

A L’EPOQUE from HeyJewel

金属可调节手镯

A L’EPOQUE from OOAK

1.以色列新锐首饰艺术家Attai Chen作品,原材料来自朋友送给他的一只已经死去并干扁的青蛙

2.以色列杰出首饰艺术家Amitai Kav作品 3.项链,铝,1967年。荷兰著名设计师、当代首饰艺术重要奠基者之一Giji Bakker作品

这次受《周末画报》之邀,写一写关于独立首饰设计艺术的文章,聊聊时下独立首饰设计师的现状和当代首饰艺术的创作。我是独立首饰人,作品就是我的语言,突然要使用大篇幅的文字,还真不知从何说起,生怕把这样一个本就有些小众的内容写得过于艰涩,失去趣味。不过,独立首饰设计艺术诚然已成为当下珠宝和设计领域的一股“新势力”,它原本就是一个充满机巧和饱含情感的艺术门类,所以这篇文章意在还原其本来面目,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近它。

首饰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讨论人和关注人,它就从单纯的手工艺走向了艺术。而这种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佩戴者是它的载体,佩戴者也就是人的变化会改变作品的语境。绘画不能佩戴,雕塑亦然,要想佩戴雕塑和绘画,只能把它们变成珠宝。人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可以预期但无法预料的因素,有了佩戴的人,首饰就变得鲜活,拥有即时的情绪,参与了行为和事件,这才是完整的首饰的艺术状态。

图集

1.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著 《读我的胸针》一书 2.奥尔布赖特在书封面上佩戴的胸针是当代首饰艺术家 Giji Bakker于1997年创作的作品,他巧妙地将两个表盘颠倒,使佩戴者低头就可以获得一个正确的读表角度,一枚胸针能同时提醒自己和对方两个人的时间意识 3.阿尔丰斯 ·慕夏 (AlphonseMucha)珠宝作品 (新艺术风格) 4.萨尔瓦多 ·达利 (Salvador Dalí)珠宝作品

“几年前,我曾买过一枚蛇形胸针,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因为我向来讨厌蛇。然而,当在华盛顿一家我最喜欢的店铺里看到这枚胸针时,我却无法拒绝它的诱惑。……在准备会见伊拉克人的过程中,我想起了那枚胸针,决定就戴它了,……会见结束后,遇见一位联合国记者团的成员,她便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枚胸针,所有的电视摄像机聚焦在我的胸针上,我笑了笑,说这只不过是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已。……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曾以’‘读我唇形便知我意’闻名,于是我开始恳请我的同事和记者们读‘我的胸针’。”

——摘自《读我的胸针》美玛德琳 ·奥尔布赖特

什么是当代首饰?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这个概念的讨论和明确有必要吗?当代创作的就是当代的,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没错,但是,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代”进入了历史的时间线里成了过去呢?那我们该怎么办?直接把“当代”变成“古典”吗?那不是所有的定义都失去意义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从时间、表现手法、创作态度和集中创作群体的题材类型等多维的角度去给出一个解释。

按时间来说,它是个年轻的门类,大约出现于后波普艺术的繁荣时期,安迪 ·沃霍尔把他的流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就在《玛丽莲 ·梦露》丝网版画挂满了各地著名的画廊和美术馆之时,工艺美术和手工艺领域也被这一风潮影响到,这当中亦包括珠宝首饰。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突变,之前早就有包豪斯对整个设计界的启蒙引领和装饰主义对首饰材料及工艺的重新审视;按地理来说,由荷兰、瑞士、德国一些欧洲国家对首饰设计进行重新讨论和创作,打破了对贵金属和宝石的执着和单一性,加入了态度,赋予了首饰与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的叙述性和使命感,使它们能够承载装饰以外的话题和内容,也为后来的创作解放手脚,否则也就没有现在流行的“独立首饰艺术家(设计师)”这么个说法了。

是我在矫情吗?扯出一堆知识点来说事儿,我发誓肯定不是,要了解一个事物还是得首先知道它的根源。我举最直观的例子,在国内市场,名词分得真的不是很讲究,但在欧洲,几乎所有人都很严格地在工作中事先询问和区分“Custome Jewellery”(多只人造材料首饰、服饰配饰舞台美术类首饰)、“Fine Jewellery”(贵金属、宝石珠宝首饰)、Fashion Jewellery”(大部分独立设计师首饰都属于这个范畴在中国可以叫“轻奢”时尚首饰),或者“contemporary Jewellery”(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首饰,带有小型装置意义的、不受材质和形式局限的艺术表达手段)。这样一分就比较明确了,以后在欣赏和购买珠宝首饰的时候至少心里有数。

从“珠宝”到“首饰”

曾经,珠宝是社会地位、皇权、宗教信仰、祭司的象征,这些功能虽然有所保留并沿用至今,但显然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被大大地弱化了,阶级的消除、社会的进步,使得珠宝走下神坛,走出宫殿,可以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审美需求。以上所说的那些功能,在今天变成了个性和时尚。当然,显贵依然还是在的,这就是珠宝了,珠宝一词已经定义了它本身的属性,有珍珠,有宝石 (古时也包括奇异之物)配合镶嵌的技术和工艺,它们给单一的金、银两种色彩带来了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黄金和白银稳定却相对柔软的物理性质,好像生来就是为了镶嵌而存在的。由于古代开采能力约束,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名贵的宝石,同样,珍珠在人类发明人工养殖之前,只能依靠采珠人一次一次地下潜,一对等大、同色、正圆的珍珠那真是稀世珍宝。所以在那些岁月里,它们被镶嵌在皇冠、权杖上,流入贵族名流的指间、脖颈。它们是天地所造,独一无二,璀璨夺目,恒久不变,这种心语,只有珠宝能帮助拥有者完成在一瞬间的陈述。

曾经在英国的一间古董首饰店里与老板闲聊,他是我的大学学长,同毕业于伯明翰珠宝学院。我问他 K金这种配方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他的回答和我所查的资料基本吻合,其实K金很早就有,我们会在、世纪的古董珠宝里发现大量的K金(黄金)甚至K和K这些今天不太见到的比例。但白金出现的时间却相对较晚,大约是世纪之后,玫瑰金更晚。首饰的概念开始超过“珠宝”一词的时间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材质观念的改变起了很大的作用。费兹杰拉德的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成电影上映之后,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第一幕那豪华的派对,所有女士极富戏剧感的头饰妆容,那是在一战之后所谓咆哮的年代,ART DECO就这样诞生了,美学界称之为装饰主义时期,也叫“好莱坞风格”。在那个时期,大量的非贵金属合金工艺被应用,人造宝石、塑料制品、有机玻璃的使用尤其突出,为满足生产的效率,频繁社交场合的更换,好莱坞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个时期的女士们开始追求搭配和时尚的效果。几何形的造型代替了以人文性主题为主的设计,可以说是现在时尚首饰的前身了,当时的那些设计就是我前文中提到的Custome Jewellery,它无疑让首饰设计和艺术向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迈进了一大步,也是目前最后一个被人们总结为风格的首饰创作年代。这种形式对后来的整个珠宝业和时尚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曾经举办过Dior的一次回顾展览,在展览中大量展出了年后New Look的Custome Jewellery,我仔细观察过材质说明,几乎全是合金和莱茵石 (人造水钻)。首饰的时代到来了,不再只是非富即贵,而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态度、心情、搭配,甚至职业形象的植入,它开始改变普通人的面貌而不是突显少数上流社会富裕阶层的财富。

从手工艺走向艺术

接下来说说“人”。首饰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讨论人和关注人,它就开始从单纯的手工艺走向了艺术。说一个我自己的“谬论”,艺术是感性驾驭肌肉记忆,手艺是肌肉记忆驱使感性思维,这样两者就有了区别。另一方面,过去的珠宝不太被称为艺术,而是在匠人的范畴,跟绘画雕塑一样多是定制,都是作坊经营。但有一个重要的信息请大家不要忘记,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初就是始于手工艺行会,所以首饰被归为艺术是具备条件的,而且首饰虽小但所涉及的工艺和人文气质却包含了雕塑、绘画的全部要素,达利、慕夏等许多画家都创作设计过珠宝作品。

人对于首饰来说除了创作者以外,佩戴者也是一个重要载体,佩戴者的变化会改变作品的语境,这是首饰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地方,没有绘画可以佩戴,没有雕塑可以佩戴,要想佩戴雕塑和绘画,只能把它们变成珠宝。人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可以预期但无法预料的因素,有了佩戴的人,首饰就变得鲜活,拥有即时的情绪,参与了行为和事件,有人的首饰才是完整的艺术状态。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士著有 《读我的胸针》一书,虽然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去阐述和描绘珠宝的魅力,但却印证了首饰在陪同佩戴者参与生命历程和事件时所传递的人文情绪,她把珠宝当成一个重要的政治和人生伙伴,写下了自己的记忆表达。

由上至下:

银质银杏胸针,设计师宋舒展,from HeyJewel

阿酷米拉花园系列耳饰,设计师张小川,from HeyJewel

飞行家系列胸针,设计师张小川,from HeyJewel

设计师张小川以“臭味相投”来形容情侣,因为她认为,如果没有“臭味相投”—相同的喜好和对生活的触觉,情侣们又怎么会走到一块呢?飞行家是一只银质苍蝇,它就像爱情,总是悄悄降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1

2

3

4

1. 《征服者》胸针,2015年,创作者柴吉昌。材质:染色铝,铜,塑料,综合材料

2.以色列首饰艺术家Noa Nadir作品Flutterings,原材料为创作者收集的旧钟表零部件

3.以色列首饰艺术家 Danna Hakim作品

4.瑞士首饰艺术家Esther Brinkmann作品

独立首饰设计的兴起

师傅带徒弟的时代过去了,小作坊接订单一做好几个月的低效率、只求精良孤品的模式也不再是主流了,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运作的品牌和大规模的生产,配合摄影、媒体的周边宣传、物流。网络的发达让所有的创意和资讯都没有了传递的隔阂和时间差,巨大的商业诱惑和现代工业生产驱使工种被细分化,设计被简化以达到最通俗的传播效应,在慢慢走向生活化的珠宝首饰,开始失去了自己的高傲和优越。当耐心和时间离开一个物件的创作过程,同时大量被复制和过度民用化,它们就不再是作品而是产品,产品遵循的是效率原则和质检标准。优秀的珠宝品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拥有着多年的历史,优秀的工艺和财富用以聘请具有天赋的设计师并有迅速捧红他们的方法,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时尚风向标和消费观念,而另一方面,它们同时具有了“审美垄断”和对个体不进行思考的设计特性。当你自我感觉自己拥有挑选全世界的无上权力时,事实上你的审美可能是被“绑架”的,你所看到的是通过大量调研和销售经验所得来的准确需求,所以并不是你在挑选,而是那件东西被制造出来时就已经知道它会属于什么样的人。

不去评论这种设计理念的好与坏,只是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为了满足物质价值审美以外的需求,一群拥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个人或群体,开始拒绝被引领而选择自己的美学主张。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独立设计首饰这个概念迅速升温,当代首饰艺术创作和展览也在年以后伴随美术类院校的专业开设和留学派的沉淀而突飞猛进。然而,我心中具备独立首饰艺术家或者说设计师精神的人物几乎都集中在世纪年代的新艺术时期,而现在的独立设计首饰除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也一定会受到后时代的总结和评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说独立设计师现在太多了,一点门槛都没有,而每当心平气和的时候,就会告诫自己,这个问题交给时间吧。当代独立首饰设计师群体的快速兴起以及努力一定会带来质变,最终生活方式的传播才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平台,还有什么比戴在身上的东更直接呢?

小众的使命感

在一次中青年珠宝首饰设计师聚会上,我身边小有名气的北京定制珠宝设计师与我讨论一个话题,“当代首饰设计到底在干吗?这些年所谓科班毕业的学院派出路在哪里?”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行业虽然红火,却还仍是小众。从产品到设计师鱼龙混杂,前景大好,但真正的优秀作品比例极少,多少设计师振臂高呼,“我们也是艺术”却效果不大,而普罗大众又缺乏机会去接触创作过程和创作者,对于首饰设计艺术普遍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个人认为当代独立首饰设计师和当代首饰艺术创作在完成的,其实是让这一创作门类从生产产品走向具备人文关怀、独立人格思维表达的艺术品,让首饰变成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具备独立审美体系,并被公认,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这就是当代首饰创作的意义。作为非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消耗品,珠宝首饰如果不被艺术范畴所接受,将来的道路必会越来越艰难。

幸而已经有一部分中国独立首饰设计师开始走向大众视野,走向国际舞台,获得时尚界、设计界的认可,虽然似乎总是个别地、孤独地展露些头角。有许多人看过我的作品之后,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是中国设计师,但是中国的元素反而运用得特别少?首先,东方元素真的美,但也真的很难,我对此充满了敬畏,生怕用坏了,我也从不认为文化传承和中国风就是用纹样和“大红色”,有些国际珠宝品牌近几年进军中国市场时做出一些奇怪的“中国风”设计而被大众吐槽,正是因为那些设计对中国文化只有迎合而没有真正理解;其次,我一直在用中国元素,每一件都有,那就是我。我曾经得到过这样让我不适的赞扬—“这个作品像国外设计师做出来的”。事实上,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地道中国设计师的理解,我的中国元素就是流淌在我血液里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感知。

所有的独立首饰设计师和当代首饰艺术家,要通过创作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我们的表现可以小到无人问津,也可以大到中国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工作还不够让人兴奋吗?

人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可以预期但无法预料的因素,有了佩戴的人,首饰就变得鲜活,拥有即时的情绪,参与了行为和事件,有人的首饰才是完整的艺术状态。

“无患”系列戒指,设计师张小川,from HeyJewel“引力”系列项链,设计师宋懿,From HeyJewel

由左至右:

抽象人脸线条手镯

蓝色人像线条耳环

树叶线条可拆卸长耳环


2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