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0到1到0,这是一个死在内测阶段的产品设计

2018-01-29 1577 0

这是一个已经被遗忘和湮没的产品设计,作为迅雷影音播放器的一个附属功能,它既前无古人,至今亦后无来者,最终胎死在内测阶段中,体验过它的人凤毛麟角,以至于鲜有人察觉到它曾经的存在。

如今的影音市场早已不是工具类播放器的天下的,各大视频门户挟内容以令诸侯,纷纷推出捆绑自身影音资源和服务的专属播放器。

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单纯追求播放器的清爽与简洁成为了工具类播放器为数不多的生存理由之一,除去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使用体验,要在播放器市场突围而出,迅雷影音做了一次有意思的尝试,虽然最后无疾而终,但其产品设计思路却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高潮模式——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尝试

没错,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功能就是这么直白:高潮模式。顾名思义,这个功能就是让你在看片的时候可选择是否直接跳转到影片高潮(最精彩)部分。(笔者注:此功能于2017年初进行内测,目前已经被取消,在正式版本软件不包含此功能)

使用过迅雷影音播放器的朋友可能不多,也大部分人没机会体验,甚至没听说过有这个功能,但大家可以随着这个功能名称遐想一番,下面我将用产品分析的方法,带认识这颗用户体验界的沧海遗珠,大家请系好安全带。

缺乏耐性的用户

从以前大家每年寒暑假死守电视观看重播一遍又一遍经典电视剧,再到租借各式DVD光盘百看不厌地欣赏港台电影,后来到各式综艺百花齐放,欧美影视蜂拥而至,日韩潮流席卷而来等,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如潮水般凶猛而至的资源挤满了我们的播放器列表。动辄一两小时或十几上百集的影视剧,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绝大部分的碎片时间,甚至我们会花费几个通宵或周末用来煲剧。

“整个跨年晚会好无聊啊,wuli凡先生什么时候才登场”、“变形金刚整那么多文戏干啥,我要看擎天柱打威震天”、“凶手到底是谁呀,看得我快睡着了”、“什么?这部戏有彩蛋,在哪呢”……

跳过片头和片尾已经是视频网站处理最常用的做法,但是用户还不能被满足,毕竟看视频前已经被倒数广告不停教育“你的时间非常值钱”。都市白领、在校学生、家庭主妇们的用户画像也不难刻画,他(她)们在通勤的路上,忍受着拥挤和食物的气味,隔着吵吵嚷嚷的人群带上耳机断断续续地观看几十分钟的视频;或周末躺在家已经准备好啤酒和炸鸡,油腻腻的手还来不及擦就迫不及待打开英超比赛,突然宝宝哇哇大哭,一番折腾后回来还要慢慢回放什么时候进球了。

操碎了心的产品

用户的内心很急躁,用户的时间很稀缺,用户的精力很有限,就算是自己掏钱去电影院,相信也没多少人有耐性会看完片头广告及片尾字幕。诚然,不少人也会抱着尊重作品的心态从头到尾逐帧看完,虽然住家饭好,但外卖市场一样的火爆,对于那些没时间和耐性的用户,为什么不直接给他们一个痛快呢?但我在这里不禁要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我在看的这部视频高潮在哪?

笔者既不是迅雷的内部人员,也没有参与过其相关播放器的设计与开发,只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通过以往的测试体验,以逆向工程的思维推测一下这个“高潮模式”看片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因为此功能已无法被再次使用,因此也欢迎大家发表见解,以下仅为个人不才观点:

猜想一:基于人工标记

即使一个视频文件被多次更名,但其身份特征码是不会改变的(例如MD5),这样可以令服务器很容易地识别该视频的唯一身份,然后再由众多审片人员进行日复一日的审片工作,标记高潮段落。这种模式虽然可行,但是人力成本太多,精度由审片人员把控,不同人员之间判断方差太大,所以基本排除该做法。

猜想二: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识别

前提还是基于文件身份特征码先识别视频,再由AI根据图像识别算法,通过特定的画面或音频去判断影片高潮片段的位置。虽然这种算法听起来貌似不是很靠谱,但是百度云及新浪微博就是利用MD5值和图像识别算法去识别一个图片或视频该不该被屏蔽,同样地,应用在识别高潮片段,或许是个节省人工的方法,但是以现在AI的发展阶段,似乎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诞生。

猜想三:基于大数据判断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最可行也是最经济的一种办法:前提还是基于文件身份特征码先识别视频,通过收集用户观看该视频拖拉进度条的操作记录,设定有效的阈值,经过比对筛选出记录数据,定位出用户最常观看的时间起点和结束点,从而认为这些片段是用户“细心驻足”观看的高潮片段。通过用户数据的日积月累,播放器能不断提高定位的精度。

细思极恐的体验

相信已经有不少老司机,在看到文章开头时,就已经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在体验这个高潮模式功能带来的不可描述的体验同时,有没有想过,迅雷是不是知道我们在看什么?

快播王欣的即将迎来出狱的日子,但网民们不会忘记他的技术无罪论,技术的实现是否有道德的约束,在播放器给我们精准定位视频的高潮片段时,是否亦意味着我们的看片隐私正在被它们一览无遗地注视着?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在被支付宝年度账单和网易云音乐歌单刷了屏,假以时日,是否我们都会收到一年一度的片单记录推送:

你在201x年看了x部电影,其中不可描述的电影占了80%,你在高潮片段后仍继续观看了xx分钟,击败了全国98%的用户!

关怀用户,产品设计还有其他大路通向罗马

迅雷影音这个高潮模式最终是以低潮落幕,现今也没有发现其他同类竞品推出过类似功能,基于何种考虑取消了该功能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但是在同样的产品设计思路,却有其他的厂商与其殊途同归。

某厂商浏览器推出的“看片模式”、“无痕浏览”,本质上也是对用户私隐的另种“关怀”,为什么看片时需要看片模式?看什么片会触发看片模式?看片模式触发时浏览器做了什么?为什么你知道我在看片?个中的程序算法也是不可描述。种种看似贴心的小功能带来的便捷,是否需要牺牲用户隐私信息为代价?甚至会间接“引导”用户进行一些非法操作?

搜集用户信息以改进服务和增强产品体验是行业通用的做法,当然服务运营商不会不会赤裸裸地告诉你他们到底掌握了你的什么隐私信息,但在个人隐私信息愈发贬值与个人隐私权利愈发重视的矛盾冲突下,大公司的运营方向与产品的功能模块都在社会监督下如履薄冰地推进执行,如何在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减少用户的顾虑以及避免用户的利益受到侵犯,在平衡用户体验与社会责任的高压线上,产品经理应该要考虑得更多。

还想看更多设计资讯、设计新闻?请浏览中国设计之窗资讯设计频道

 


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