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深圳设计师难获书籍设计施展空间?

2011-11-21 18948 0
【点击欣赏展览精彩作品】: 2011深圳书籍设计邀请展展览作品

  摘要:一盘菜有“卖相”,一本书同样也缺不了“卖相”:内容固然重要,书籍设计却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并喜欢上它。

  

  

  

  

11月9日在深圳图书馆开幕 的“ 美 哉 书籍”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创意场

  一盘菜有“卖相”,一本书同样也缺不了“卖相”:内容固然重要,书籍设计却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并喜欢上它。11月9日在深圳图书馆开幕的“美哉书籍”———2011深圳书籍设计邀请展就向公众展示了书籍到底可以有多“美”。

  展览以“设计,让阅读更美好”为主题,展现20位当代著名书籍设计师的作品。200件参展设计以新作居多,也包含了名设计师们的代表作品。

  如此密集地邀请国内知名书籍设计师共同参与书籍设计展,对深圳来说是第一次,展览不仅囊括了靳埭强、吕敬人、宁成春、朱赢椿等国内知名的设计大家,也有赵清、小马哥等近年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设计新锐。在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同主题的设计论坛,设计师们热情地分享了在书籍设计上的体悟和心得,正如活动的策划人设计师韩湛宁所说,邀请展为探讨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将来的书籍设计指出方向。展览将持续到11月22日。

  “这不是你的作品,这是我设计的关于你的作品”

  “书籍文化的主体具有双重性。”作品曾获“中国最美”书籍称谓的著名设计师刘晓翔认为,文本作为书籍文化的第一主体毋庸置疑,而书籍设计作为第二主体,则独立于文本之外。也就是说,书籍设计是设计师对文本的解构和重建,设计想要完全符合文本作者对文本的视觉想象几乎不可能。

  “文本仅仅是供设计师使用的素材,就好比导演手中的剧本,表现剧本是导演的事,当然导演要尊重剧本,设计师也要尊重文本,不然就可能被编辑、出版社炒鱿鱼。”刘晓翔引用荷兰著名书籍设计师Im aBoom在上世纪7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为设计师、文本作者、文本的关系做了总结———“这不是你的作品,这是我设计的关于你的作品。”

  设计师韩家英指出,书籍设计也存在“过度设计”的误区“设计师十分喜爱书籍设计,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极大程度展示设计师才能的载体,所以一旦遇到好的选题,有的设计师往往‘用力过度’,不但没有给阅读带来舒适感,反而过于花哨累赘,这是一种极端现象,存在于很多年轻的经验不足的设计师中。”

  韩湛宁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过度设计”是因设计师没有从整体把握文本和设计的关系,应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用设计的力量展现内容,却又不“抢”内容的风采。

  “但是‘设计不足’和粗制滥造又是另一个极端。”韩湛宁感慨,有些书籍设计中,设计师参与太少,与文本之间存在差距。“现在提出‘编辑设计’概念,设计师介入文本,根据文本的需要,将设计丰富起来。”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设计师朱赢椿则拿自己设计的作品为例阐述了相似观点:设计《光阴》———一部讲述二十四节气的书时,他想到了插图应该让懂得画画的农民去创作,“文本中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农耕,生活在城市里的画家是不懂的。”由农民绘成的插图带来的质朴感对文本呼应和丰富,给很多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供多感体验的传统书籍设计不会因电子书而消亡?

  “电子读物对于纸质书籍设计是不是威胁?我个人认为这是共生而非你死我活的问题。”来自北京的设计师吴勇解释,纸本读物与电子读物的属性不同,“即便纸制品读物都分收藏式、平装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阅读群落。”

  “如果将阅读理解为用眼看,就狭隘了。”朱赢椿引用日本设计大师的“五感”来描绘阅读:阅读应该是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完美体验,而电子书籍目前还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朱赢椿以自己设计的《不裁》为例,这是一本需要读者自己去裁剪才能进行阅读的书籍,“在报纸、电脑让人应接不暇的时候,出一本为阅读设置了小小障碍的书,让读者循序渐进边看边裁,视觉之外的触觉嗅觉都调动起来,最终读者会收获一本自己参与改变了质感的书。我们应尽可能给纸质书籍注入新元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设计师宁成春主张把书做成艺术品,把“这种纸制的东西”做成具有工艺之美的器物,让书展现不同的魅力,“纸质书要找出路,如果非要和网络同质化竞争肯定死掉。”

  韩湛宁认为,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就像帛书、竹简的更替,无可逆转,但纸质书籍不会轻易消亡,只不过发生了角色转变:工具书、商业书这些快速消费的书籍制成电子书更方便,但艺术类文化类,具有收藏价值的书仍具有保留的价值。“ipad上的读书软件也模仿纸质书籍的翻页,有些模仿发黄的书页,说明人们还是喜爱纸质书的形式感。”

  同时,韩湛宁也指出,电子媒体的介入,为书籍设计开辟了另一条路径,“有些客户在发行纸质书籍杂志时,也会同步推出ipad电子版,作为设计师不应该拒绝新媒体,而是勇敢去尝试探索。”

  书籍设计意识不足、好文本匮乏,深圳设计师难获施展空间

  深圳设计师们在书籍设计圈里扮演怎样的角色?毕学峰将中国书籍设计分为“体制内外”两种形式,“北京上海这样出版社密集的城市,聚集着很多‘体制内’书籍设计师,大批量地专门从事书籍设计,是‘正规军’。深圳设计师则‘全面开花’,都是多面手,设计范畴宽泛,书籍设计只是工作之一,他们受限较少,不乏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好作品。”

  不过韩家英承认,深圳不是“书籍设计的重镇”,深圳的书籍设计业没有非常深入的职业化“深圳的设计师愿意接手有兴趣的优秀书籍设计项目,在原创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也都得到业界的认可。但书籍设计毕竟是出版行业的末端,需要整个出版行业的支撑,深圳设计师明显缺乏书籍设计的展示舞台。”

  韩湛宁指出,深圳的书籍设计曾获得国内外的认可:2006年“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家40人邀请展”有5位深圳设计师参加,2008年日本顶级设计杂志《idea》邀请的13位中国设计师中也有2位深圳设计师……深圳有较好的读书气氛、庞大的读者群、持续的读书活动,“但由于出版公司有限,出版商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不够,不愿投入太多。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水平和读者的热情却没有充分结合,非常可惜。”

  设计师张达利对此持赞同意见,“深圳的出版行业较弱,出版方也不愿意为书籍设计支付较高的费用,导致深圳设计师较少参与本土的书籍设计。”不过他指出,设计师未充分参与书籍设计的关键在于本土少有高质量的文本“如果有高质素的文化艺术文本,即便价格低甚至不付钱设计师也愿意做。”

【点击欣赏展览精彩作品】: 2011深圳书籍设计邀请展展览作品
216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