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欣赏 > 正文

后传统:放大的切片-第四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展

2011-01-17 4551 0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后传统:放大的切片
第四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

展览时间:2010年12月25日至2011年2月11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
主 办 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展览总监:杜放
策 展 人:马艳
学术主持:朱朱
展览助理:顾佳君 马毓青
媒 体:卢星 谢毅
参展艺术家:
陈航峰、陈彧君&陈彧凡、董文胜、马良、倪有鱼、胡柳、韩子健、潘小荣、
裘世明、沈瑞筠、王亚彬、邬建安、杨心广、杨泳粱、婴野赋、郑路

  作为一个有中国本土特色名称的青年美术双年展,两年一届的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首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举办于2004年9月份上海双年展期间,大展采取了邀请上海本地知名艺术家以假名方式参加青年展的模式;第二届的展览通过征集方案的模式邀请全国各地当代艺术家参加;而第三届的展览以“囧”字为展览的主题,采取征稿和网上报名的方式,选取了在校和刚毕业的新锐艺术家参展;2010年在后世博机遇下,多伦馆也将迎来第四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我们将对青年艺术的探讨锁定在“后传统”这个话题和现象,展览将从2010年12月25日持续至2011年2月11日。

  延续以往青年展在形态上剥除“图像化”、“大众化”的一贯思路,第四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将讨论的主题放在“后传统”这个话题和现象上,这是在看了大量青年艺术家作品后,捕捉和关注到的一类作品气质转向。近些年,在前卫艺术逐渐合法化以及市场过度繁荣的六、七年时间,“卡通一代”,“图像化制造”、“70后艺术”和“独生一代”等这些创作现象和概念被理论家制造出来,并占据了当代艺术的各个生态面,相比较于图像和观念的喧嚣,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后传统”现象一直游走在潮流边缘。此次展览,我们将把“后传统”提出来,作为一个放大的切片进行有效和集中的讨论和研究。

  至于什么是“后传统”?目前理论界尚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阐释。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在《现代性与后传统》里谈到,难道后现代社会不早就是‘后传统’了吗…在现代社会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里,现代性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重建传统”。吉登斯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界定了“后传统”社会,他将“后”与“传统”相结合用以解释现代性,意在强调后传统社会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反思性”和“重构”,为“后传统”一词进行了理论的注脚。

  那么与传统有点关系的作品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就能算“后传统”吗?当然不是。首先,我们在这儿讨论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的转换和过滤不是一种表层的视觉经验,它是一种经验和思考的过程,并最终通过画面呈现出来的一种境界。换句话说,这时的传统不再是被无条件接受的东西,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主动选择和研究的对象,具体到艺术作品,就是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把那些将“传统的沉淀”跟当代艺术的重构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梳理。

  在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中,对传统的利用和转换也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传统文化、历史语汇进行深入研究和转换,如艺术家陈航峰、马良、董文胜、邬建安、倪有鱼、杨泳粱、婴野赋、郑路、裘世明、王亚彬、韩子健等;另外一种倾向是作品气质上的传统气息,这部分作品重视内在心境的表达,即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美学观的呈现,如艺术家杨心广、胡柳、潘小荣、沈瑞筠等。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于争议的概念”,把这句话中的“传统文化”换成“后传统”,大致上也是可以成立的。在这里,“传统”和“后传统”这样一些理论概念并不是此次展览展开讨论的重点。透过此展览,主要想探讨的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中国当代叙事语境里,青年艺术家创作中“后传统”现象的有效性?希望能透过年轻艺术家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后传统”现象的视野,特别是艺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后传统”镜像,揭示“后传统”现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转换、衍生,以此呈现传统和当代语境中的艺术是如何演绎和传承,并进一步发掘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这一特殊的艺术创作现象,并且跟老一辈艺术家对待“传统”的资源相比,这些青年艺术家的态度有何区别?是否会出现一种再建构?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将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架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媒介近40余件作品参展。布展中我们将摒弃“把信仰挂在墙上”的布展思路,强调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希望呈现出艺术家思考脉络的整一性。希冀通过这个展览,透过艺术家的作品能捕捉这个正在发生的群体的一些艺术个案和现象。


4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