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传承百年老建筑 上海外滩美术馆即将开幕

2010-04-07 17906 0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模拟图

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遗产之上,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推广与交流的国际平台。以“人文的关照、艺术的推广”为使命,在运营的定位和方向上,美术馆计划和国内与国际重要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策划学术性展览;举办与时尚创意、建筑设计相关的展览;组织新锐艺术家进行创作发表。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促进有关文化和社会议题的讨论,为民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休闲资源,以此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作为外滩地区唯一的当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未来也将依托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汇聚潮流的地域优势,定期举办以上海外滩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期许发展成为融合艺术、设计和创意的上海新生活美学空间。“随着全球化运动的急遽发展,世界政经局势的激烈竞合,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呈现,有关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角色扮演已成为博物馆界讨论的重要议题。将艺术融入公共空间,开展艺术与生活的互动。提倡优质艺文休憩活动,外滩美术馆正是为沟通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所。”新任美术馆馆长赖香伶说。目前,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在规划当代艺术家创作展览、年度策展人展览计划、国际研讨会及文化讲座、外滩历史建筑艺术导赏活动等一系列的跨界展演活动。

上海外滩美术馆将于201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开馆首展为《蔡国强:农民达芬奇》。享誉国际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在国内的活动,不论是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以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或2001年上海APEC的景观焰火表演,都是属于官方活动,美术馆的开馆首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将是蔡国强在中国第一次非官方活动的创作。蔡国强一直以探索人类、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又以大自然转化的力量和能量为主题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此次展览的创意者、策划人和艺术家,蔡国强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开馆中,首次将焦点集中在中国个体农民的创作力与社会议题,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新的观展体验。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模拟图

历史

上海外滩美术馆座落于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大楼旧址。片区紧邻原英国领事馆,是上海外侨最早涉足之地。

建成于1932 年的亚洲文会大楼,不仅是十九、二十世纪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一座博物馆。当年,这幢五层大厦中,设有演讲厅、图书馆、博物馆陈列室,参观者月均7000人。这栋集展览,文化活动以及知识传播于一身的机构,使它成为有别于城市街区中其它建筑,带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场所。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亚洲文会大楼与当时国际重要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都建立了藏品交流和业务合作关系。在促进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交流、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丰富市民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最大的东方学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1952年,这个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停办,其多年积累的20328件自然标本、6663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藏品分别构成了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典藏基础;其图书馆收藏的14000余册中西文图书,并入徐家汇的天主教藏书楼,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特藏。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模拟图

[Page: ]

建筑

2005年,上海洛克•外滩源获得美术馆所在街区的开发权益。为尊重与传续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公司决定修缮亚洲文会大楼,并在其原有文化机构的定位之上,注入当代艺术的精神,将其建置为公益性的当代美术馆,作为企业回馈社会之具体实现。执掌建筑修缮和设计规划重任的,是曾主持柏林“博物馆岛”设计的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亚洲文会大楼原建筑设计为当时的英商公和洋行,当年为了突出欧洲西方建筑形式与上海本土相协调,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与风格,形成独具价值的混合风格。David Chipperfield为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护这栋历史建筑,在主要建筑立面上都以1932年建成时的原貌为依据进行修缮。

但另一方面,David Chipperfield也考虑现代美术馆的功能需求,修缉一新的外滩美术馆向东进行了扩建,创造出一个首层面向博物院广场开放,顶层为室外露台的崭新东立面,新旧呼应,相得益彰。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定期更换的现代艺术展览的要求,设计师对原有空间进行了修改,最大的变动就是通过屋顶天窗的设计,将最上部的三层空间连通起来。至于室内色彩的选用,也遵循建筑原貌,展厅空间均采用浅色调,穿插布置少量黑钢或木质家具,从而为展览提供了一个简洁、宁静的背景效果。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模拟图

洛克‧外滩源——简介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将在2010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呈现一幅全新历史建筑群画卷——洛克‧外滩源。

上海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与2005年底。“洛克‧外滩源”专案东起圆明园路,西至虎丘路,北临南苏州路,南至北京东路,坐落于具有历史风貌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与现代动感的浦东陆家嘴隔江相望,成为浦江两岸新、老建筑群对话的独特风景线。

上海外滩美术馆外观模拟图

重启文化与商业的源头

作为上海外滩的源头区域,外滩源地区汇集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中的精彩之作,其中包括原英国领事馆、光陆大戏院、真光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亚洲文会大楼、基督教青年会、银行公会、基督教女青年会、颐中大楼等14幢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优秀近代建筑作品,她们不仅是上海东西文化交融的象征,更是亚洲建筑历史骄傲的集中呈现。

这些建筑群的设立,不仅为19、20世纪的上海国际商贸活动建立基础,提供源头,更为上海这座冒险家的乐园和亚洲商贸中心,提供了早期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与载体。

因此当5年前在“洛克‧外滩源”项目规划之时,便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为宗旨,进行了一系列缜密规划与设计,以此力求通过“洛克‧外滩源”项目的实施,重新启动上海外滩文化源头与商业源头并具的历史功能。

1932亚洲文会大楼

重释外滩历史的新方式

基于传统基础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才能培育出新的现代文明,只有发轫于历史文化之上的“新”文化,才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因此在“洛克‧外滩源”的布局最初,便力邀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先生,对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大楼进行重建,在恢复亚洲文会大楼早年的建筑风华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外滩美术馆,这一非营(盈)利性的艺术机构,在保护原历史风貌的同时,以一座全新的当代艺术馆的身份面向公众,力求延续其艺术、文化、教育等功能之同时,更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希望通过当代艺术的全新方式,重释外滩文化的历史。

重建与发展的双重力量

社会文明的新陈代谢,并非摒弃历史,而是基于历史基础所发展、从旧环境中滋生的新细胞。保护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因此重建历史建筑,与发展现代城市地标,绝非彼此对立,相互排他,而是相辅相成、协调相融、和谐共生。

正是本着这样一个信念,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洛克‧外滩源”除了对对11栋历史保护建筑的改建之外,还将新建5栋现代建筑,而新建筑都将在50米的高度控制区内。

希望老建筑的改建重塑,影响至新建筑的规划与发展。而通过“洛克‧外滩源”项目在为老房子更新血液、增强其功能性,重新绽放其历史光芒之同时,更让新建筑的建设发展,汲取了历史建筑之精华,立于巨人之肩头,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再添异彩。目前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的临近,经过多年努力打造的洛克‧外滩源,将于今年春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从文化、艺术、历史、教育、商业、娱乐等多个角度和综合方式,向全世界全新、全面展现上海外滩--这一中国特殊文化源头与商业源头的非凡魅力。


204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