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2009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回眸

2010-03-19 2484 0

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一个甲子,而在平面设计领域内部,往年轰轰烈烈的氛围似乎在“建国六十年”这样的宏大叙事面前有所冲淡。但是,2009年的中国平面设计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话题,而种种事件背后所暴露出的中国设计行业在2009年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更是值得设计批评家所关注和反思的。有意思的是,2009年中国平面设计领域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议题,与北京、深圳、南京这三座城市有着独特的关系。 

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带给我们什么? 

2009年10月,Icograda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召开。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联合会)北京大会本来是一个国际性平面设计协会的行业组织的一次年会,但是由于主办方的有意宣传,人们把它打造成了“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的形象,并且内容也从平面设计这一个部类扩展到了整个设计界。当然,这个策划于设计界在公众中间建树自己的公信力、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扶植等方面树立自身的形象等方面有百益而无一害。与此同时,配合“世界设计大会”的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名称也在公众面前第一次出现。各种相关的展览和论坛在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纷纷登场亮相。在北京举办这样一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平面设计领域近年来创作水准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从形式上来看,比起五年前2004年的那次AGI年会,2009年的这次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在专业性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设计界的名流纷至沓来,各种展览和论坛的场面也空前壮观。

不过,从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来看,我想世界设计大会的不足几乎与它的优势同样明显。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在于,对于中国当代设计来说,其实面临着双重的对话:一方面是与国际设计界的对话,提升中国设计业的国际知名度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公信力(如同国家商务部“中国制造”国家形象广告片所展示的那样),但另一方面还在于与国内其他领域、非专业的广大公众之间的对话。如果说世界设计大会所做的在以上第一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并且成果显著的话,那么恕我们直言,对于这第二方面,此次“世界设计大会”的组织者们似乎有所忽视,至少是做得远远不够。一般社会公众对于“设计大会”的漠不关心,与圈子内部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恰恰正是以上这第二方面的任务,才是眼下中国设计所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所以,与其说设计大会带给我的是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国际声望提高的喜悦,不如说让人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也留下了一连串未竟的思考。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平面设计和设计教育首先要解决中国设计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现实问题,至于中国设计行业的国际声望,应该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最急需解决的头号问题。眼下中国设计师的创作能力已经可以与国际一流的设计师相对话,但是中国的设计环境,具体地说,就是好设计师和差设计师之间的距离,以及中国的设计界和广大设计受众(普通消费者)的设计意识和设计素养之间的距离,远远比一些设计行业发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要远得多。中国设计的群众基础的建设,已经开始呈现为中国平面设计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2009年,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等政府行为对于“世界设计大会”的介入,可以看作是中国设计界从边缘进入主流,进而与政府展开合作的一个开端,中国设计的外部环境未来会怎样?无疑还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感到松一口气的时候。

[Page: ]

深圳:“全国美展设计展区”PK“平面设计在中国” 

深圳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商业平面设计时,但是这个城市及其设计行业似乎一直是和“体制内”的种种活动不发生联系的。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组织的“平面设计在中国”系列展览,无论从评委还是参赛作者,一般来讲都以业界为主体,而极少设计院校的参与和介入。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美展设计艺术展区”则似乎很少有行业的设计师关注。两个行业组织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而两个大展的获奖作者之间也极少发生交叉。长期以来,两个展览似乎承担了不同的分工:“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似乎是商业设计师获得同行认同,提高自身业界知名度的一个渠道,而“全国美展设计展区”则似乎是设计院校教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而获得体制内的各种资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设计师陈绍华曾表示,虽然同在深圳,但是深圳大学等高校的设计学院,极少主动邀请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和众多设计公司的一流业界专家参与授课或者演讲。这似乎已经形成行业内部的一个“潜规则”。

但2009年却发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设计艺术展区,破天荒地设立在了深圳,并且邀请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毕学锋担任评委。而深圳市文化局则同时成为两个行业组织和两个大展的主要分管单位。应该看到,以往在业界没有太大反响的“全国美展设计展区”已经有所变化,不仅仅是评委中有了来自业界的年轻设计师,而不再仅仅是院校教授们的“一言堂”,从投稿作者的范围来看也有所扩大,还出现了几件水准比以往设计展区明显提高的获奖作品。但是总的说来,“全国美展设计展区”与业界的现实地却还是显得“隔”了一些,参赛作者中长期缺乏一线的优秀设计师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参赛作品许多为没有广告主的“飞机稿”也并不符合设计行业的特点。而对于深圳平协来说,的确也应该积极调整姿态,看到“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多年来缺乏质变的现状,从而加强与社会、院校、设计批评者之间的联系。以本次“平面设计在中国09展”为例,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圈子还是太小了一点。每次参加“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如果说全国美展的参加者代表不了整个行业的话,那么“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的作者群也仅仅能够代表中国某一部分的商业设计师。当然,我对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对于行业的积极推动表示敬意,在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虽难未艾,为行业交流作出的重要的贡献。

因此坦率地说,对于2009年行业协会层面的这种“新变”,我本人的态度比较中立。虽然二者的分工甚至对立大于合作,但是必须承认,在中国目前的设计体制之中,分处体制内外的两个行业组织、两个全国性的大展承担不同的职能,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言道,“存在者必有其合理性”,中国的两个设计的行业组织的形成与并存由其历史的特殊原因,但也有其承担不同角色的现实意义。我曾认为设计界应该有自己的“中国设计家协会”,而不应该由美协来“越俎代庖”承办设计展览,但在短时间内似乎这还不太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寄希望于“全国美展设计展区”的进步以及与业界的充分合作,应该也是一种积极的建设姿态。当然,身处“设计之都”的政府还应该为民间的广大设计师提供哪些扶持和鼓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如何在眼下这个阶段,我们不希望设计界“体制内外”的对立永远对立下去,对于“美协”还是“平协”来说,似乎都需要一种积极的姿态以及对于对方的包容、合作和接纳。 

[Page: ]

南京: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行业实践的对话 

与广告界“北京——广州——上海”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广州和上海的设计业相对于自身的广告业还是要弱一些,广州虽然有王序和广州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坐镇,但其设计界的风头还是要远逊于深圳,而上海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和行业组织(上海市广告协会曾下属有“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但早已经名存实亡),设计教育也乏善可陈,因而其设计业的发展远远无法与上海国际4A广告公司林立的情况相提并论,因而长期以来上海几乎成为一个中国平面设计界遗忘了的角落。相比之下,2009年同在长江流域的古都南京却似乎值得一提。南京是中国设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而南京的设计理论研究更是中国设计艺术学的一个渊薮。2009年11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重要高校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一批“70后”、“80后”的代表设计学者,在这里召开了“首届中国青年设计学者南京论坛”。之所以在本文中提到此次本应只有搞理论的人才关注的“南京论坛”,是因为意识到未来的中国平面设计朝着纵深层面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

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应该是紧密合作,而不是渐行渐远。然而目前中国设计界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设计理论研究有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要把设计理论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甚至以不指导设计实践的发展为荣,这是很不合适的。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设计理论研究的建设和发展,都与设计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把设计理论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建立一些由设计美学、设计文化、设计社会学、设计伦理学等外围学科构建的空对空的“理论体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不过中国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鸿沟的形成,与某些设计师对于理论研究的陌生和抵触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设计师对理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甚至敢于宣称自己“从不读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值得期待的是,设计理论研究是提升设计行业学术品质的重要保障,设计理论必须贴近而不能脱离设计实践,设计外围研究不能占据设计理论的主流等这些积极的思想,在中国青年一代设计学者中间已然形成。因此,设计行业的一线设计师,不应该一概地排斥各种理论研究,要知道,好的设计理论研究决不是跟在行业的热点和前沿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直接进入到设计教育和设计创作领域,甚至以理论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引导。以往设计师对于设计理论研究的忽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理论”本身的确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但也与设计师的文化素质的局限和学术素养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南京论坛”同时也暴露出青年设计学者学术传统过于单一、学术素养良莠不齐等一系列问题,但无论如何,比起上一代人,这一代青年学者在设计方面的学术训练显然要更加系统。越来越多拥有博士学位和其它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整体性介入与高调崛起,不得不令人对于中国设计学界,乃至整个行业的前景抱以一种特别的期许。

[Page: ]

 

多年以前,台湾文化学者龙应台曾经放言“台湾的秘密不在于富,而在于均富”,我认为这个判断对于我们对比中国大陆设计界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时也一样适用。无论是北京还是深圳抑或是南京,这几个城市从地域分布上来说还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然而,设计行业的观察者还必须正视中国东西部设计行业的差距这一事实。西部设计行业的整体崛起,乃至面向整个中国农村用户的设计产业实践,还需要设计界的所有人通过田野调研、市场实践等行为来共同关注。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被局部的中国在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而冲昏了头脑,只有当整个中国设计产业和设计市场成熟之际,才是设计界真正可以欢呼雀跃的时候。 

(《美术观察》2010年第1期首发)


2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