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院长,请问1999年您设立靳埭强设计奖的初衷是什么?
靳埭强:这要从改革开放初期我来内地做交流讲起了,那时候内地的很多艺术院校邀请我为他们讲学,最重要的是在设计教学这一块多参考一些我们的东西和方法,我将一些新的方法和东西融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担任了很多专业设计比赛的评委,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评审一些设计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内地的比赛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够,例如说邀请评委的方法、评委的水平、数量,以及评委评审的态度,都不是真正的要选一些值得鼓励的、典范的作品出来,比赛常常受到各种关系以及体制的影响,我比较坚持个人的观点,所以常常产生一些矛盾,很无奈。
其实当时设计的发展也有20年了,我觉得应该做一些不一样的样板给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来评审,怎么样真正选出有创意的、不同的、原创的、水平高的,甚至国际水平的作品来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交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比赛,我们的学生需要挥洒他们的激情,这是我的初衷。但并不是简单的用我自己的名字设一个奖,当时无锡轻工学院邀请我去做客座教授,在和那边的老师和领导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提出希望我设一些奖励给他们的学生,我认可了这种做法,我很荣幸为喜欢设计的学生们设立这样的奖金,后来我们都认为这个奖金不应该仅仅是给无锡轻工的学生,应该给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来争取,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这个意义更大。大家都一致认同用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奖,觉得这样更公平,更有号召力,也进一步扩大了比赛的外延,大家对我专业水平的认可、学校领导对我的关爱,让我非常荣幸,所以就有了这个奖项——靳埭强设计奖。
靳埭强设计奖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靳埭强:一定要以创意为第一的考虑,不是漂亮与否、作品要呈现和表达什么的问题,不局限于风格和题材,但是我期望是有创新的,所以我坚持每一次的作品终评一定是国际一流的大师来做评委,我自己也参与其中,邀请包括海外的,我们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人才,让我们中国人参与这个事情,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理解比较深刻,所以一般都是三个:欧美的或者日本的,一个内地的,还有我,但一定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我一个人主导,是大家共同磨合和沟通的过程。
在这十年的比赛中,有两三届比较商业化,找了一些商业赞助,商业化的单位参与进来,他们关心的只是体现本品牌题材的作品,评选的过程中就不公平了,但是这种现象非常短暂。所以之后我每一年都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强调一个良好的氛围,一定要最大可能的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纯粹的环境展现他们的才华。
作为学生或者年轻的设计师,您会不会觉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或者太浅显?
靳埭强:我就是觉得他们不够关心,年轻人一定向往新的东西,流行的东西,往往不知道传统东西的重要,所以我就给他们一个题材,让他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去进行创作,但是我也开放,不是说一定要做这个题材,在学校里的优秀作业都可以拿来参加这个比赛,有创意就可以。我借比赛这个机会,每一年出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题目,有很多学生非常专注的创作这个题材,我觉得这成为奖项的特性之一,也凸显了我设计教学最重要的观点,我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办学宗旨第一句就是以中国文化为本。
现在内地大多数院校教学、比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还是比较少。
靳埭强:对,有些有关注,但是还是不够,例如说中国元素的运用就有问题,并不是几个图腾,一些呈现中国的东西放到设计里面就是中国元素,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表现在我们的设计里面,可能流行的、现代的、国外的都有,但有中国人的态度,这个就是中国文化了,用这种态度来做比赛的好像没有。
一味的国际化会让我们丧失一些本源的东西,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靳埭强:其实我并不反对国际化,并不是国际化不等于不要中国文化,相反,取中国文化中精髓的东西让它提升到国际化的层面,这个是很重要的,让其他人、国外的、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文化,享受我们精彩的东西。
就是将中国文化提升到真正的精神愉悦的层面,是这样吗?
靳埭强:对,我们现在要做的,将来要做的就是这件事。
今年是第十届靳埭强设计奖,这十年中,有哪些精彩的设计作品给您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靳埭强:每一年的大奖都是令人感动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颁这个大奖,第一届就没有,第一届在推广方面的力度不够,收到的作品不多,我们三位评委都没有找到非常令人感动、心动的作品,所以第一届有金奖,但是没有产生大奖。我们在之前并没有设立奖项的数量,不会刻意的规定什么。所以每一届的大奖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例如说,第一个用动画形式表现设计的大奖,令我印象很深,作品用素描手绘的方法,很浪漫、很简洁,没有现代高科技,作品整体构图、主题、动态的展现在整个动画中,连音乐的配合都令人感动,让人记忆犹新。在前两年的一个大奖中,有一件多媒体作品,用文字的元素表现一个动态设计,是一件非常突出的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有中国文化的能量,但是在形式感上是多媒体的、现代的,很动人。在这几届的比赛中,香港的学生也积极的参与进来,并且有一年拿到大奖,唯一的一次。最初香港的学生并不知道有这个奖,所以参加的人不多,后来我们进一步扩大了比赛的外延—— 全球华人大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个比赛中,顺理成章台湾、香港、澳门、国外的留学生都可以参加。
很多优秀的作品我认为已经可以去参加专业比赛,有一年一件海报设计作品,用黑白构成很简单的面和很小的中文字体表现了人和人的关系,冲击力很强,突破性很大,原创性很高,后来这件作品在专业比赛中也获得了银奖,在我们大学生的层面很了不起,水平很高。
我们本学院的学生(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参赛中表现的也非常积极,有一年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学生充分挖掘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自己找材料用心的设计,非常深入的表现了民间的、质朴的文化,很真实。
靳埭强设计奖在中国大陆大学校园举办的十年中,您认为国内高校大学生设计的整体面貌是否在逐渐进步?
靳埭强:对,一年一年在进步,我们不能说哪一年特别突出,现在教育的水平整体提高了,学生也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优秀的作品,另外一方面,学生也越来越关注我们的奖,每年参赛作品也都在增加,量变达到质变,也出现了更多顶尖的作品。
今年的参赛大学生他们的设计水平如何?
靳埭强:在进步,他们都是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有时候,学生会研究我们比赛的倾向性,会模仿去年的大奖作品,其实每一年的变化都会很大。今年的大奖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关爱小动物、表示对医疗事业的关心,通常医疗的东西让人觉得沉闷,这个作品充分结合了现代感和深深的人文关怀,清雅,朴素,低成本,这种东西出来不容易。
本届大奖赛过程中您最难忘的是哪件事情?
靳埭强:其实我们每一年评审的过程都很开心,很难忘,每年请的专家有不同的专长和背景,今年海外的专家是一位芬兰大师,也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内地的评委是王序,我看着他成长,他也是较早成长为大师的一位内地设计师,所以我们三个人就像老朋友相聚一样,但是我们不是三个人一起来选东西,是一层层很自然、顺理成章的过程。今年我们和《包装与设计》合作,把学生的包装作品也一起放到靳埭强设计奖里,学生可以同时参加两个比赛,靳埭强设计奖之外我们还要选包装设计的最佳奖和金银铜,另外还有一个评审奖,每个终评评委可以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今年我的评审奖给了一个包装设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环保的作品,对环保的关注非常契合我们的主题“品”。当然所有拿奖的并不都是品的主题。
请您简单介绍下今年参赛的情况,比如参赛作品的表现主题、数量、范围以及评委情况。
靳埭强:比赛的主题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了:是“品”,今年的评委还是和往年一样,分为初评和终评评委,终评评委由芬兰大师卡里•碧波、国内的王序和我。今年的参赛作品突破5400件,我觉得可能是国内参赛作品最多的同类比赛,所选的作品在学生中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整个比赛得到了学生们的拥戴,所以我自己也是非常开心,觉得这个事情没有白做。
嗯,我们就是需要这样平等、民主、自由的比赛。您怎么看国内整体的设计氛围,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
靳埭强:中国内销的市场这么大,企业很多,运用设计的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包括平面设计,书籍设计在全世界没有像我们这么兴旺的,每年中国的书种是非常庞大的,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已经不是今年了,确切地说已经十年了,书籍设计的空间都已经这么大了,更不用说平面设计,其他领域的设计了。现在的设计已经从以前的没有门类到了门类细分,80年代是最专的,90年代已经开始跨界,例如现在的包装设计都已经涉及到了造型,之前单一的平面设计,现在都已经涉及到了整个品牌形象,跨界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电脑成为了设计的工具,包括网络,这些数字媒体扩大了设计整体的宽度,有些朋友说,平面设计已经死亡了,但是我觉得是它更宽广了,现在称为视觉传达,立体的、数字的什么都包括在里面了。可以说现在设计师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的设计还在发展中,会越来越强大。
怎么看待设计的低起点这个问题?
靳埭强:其实这是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并不是中国才这样,但是建筑设计是比较严格的。并不是说电脑里出来的漂漂亮亮的东西都是设计,要区别开设计和技术的区别,表面看来似乎是人人都能做设计,但是真正好的还是很少的,设计做得好是艺术,做不好就是垃圾。
最近,电影《2012》、《阿凡达》都反映了时下人们对生态对环境的密切关注,您认为设计在生态、环保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靳埭强:我们一直在关心这些社会的题材,包括对环保、平等,以及朴素价值观的关怀,我们一直有这方面的主题创作,交流,在起一些推动作用。也常常做一些商业设计之外的,用一些慈善的、公益的态度做主题的设计,所以我觉得这些应该从年轻就应该关心。为什么本届的主题是品?最大的冲击就是我们中国大的范围的“品”的问题,有很大的危机。去年产生的假东西太多了,危害生命的东西都有,已经不仅仅是抄袭,不能这样做。要切记伦理,做设计也是这样,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靳院长,您是设计领域的前辈,很想得知在您看来“设计”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靳埭强:呵呵,这个可以写论文了。最简单的来说它一定是有目的的,为了一个需求而做出来解决这个需求的问题,满足它,而能够令使用者在使用的同时感受到它的品味、它的精神、要有美的能量,这是最基本的。
那也就是说在一个功能化的基础上提升到精神愉悦了。
靳埭强:对,最简单的说,一个广告设计,宣传不了产品最本质的特征和优点,那么多么美丽都是没意义的。我做了40多年的设计了,还在学习什么是设计,真的。
您认为设计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靳埭强: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解决了一些基本的功能后有一些提升,要提供更好的功能,更不同的,更令人享受的,方便的,也更关爱的。要环保,平等,不能只服务于人类,还有动物、植物,整个大自然。
那这也是我们未来设计的方向吧?
靳埭强:对,已经开启,并不是今天才开启,我们本来就是要这样,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好,更是为了下一代。快乐生活的时候一定要有危机感,而不是到了危难的时候才去注意,那就太晚了,所以说30年前就有了。
嗯,30年前已经有了萌芽,现在在发展,将来会更好。您怎么和大学生/年轻人探讨设计观点,他们敢和您发生争执吗?
靳埭强:我是鼓励讨论问题的,中国人的传统教学中已经有这个问题了,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听,其实本源不是这样的,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之间探讨问题就很平等,不是灌入式,而是探索问题的时候学生将精彩的记录下来,所以我提倡互动,学生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观点,我可以说我的观点,但不给他答案,让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度不同,要相互学习,至于氛围,学生有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也和他们讨论,我不会不尊重他们的观点,不会说你不应该这样问我。
但是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我去年在中央美院讲课的时候,我拿出我的作品和学生们分享,这些学生可以说都是很优秀的,我问他们北京最重要的是什么?当时一百多个学生,但是收回来的只有60多份答案。我就问他们是不是我的问题不值得回答?是不是我的问题问得不好?有几乎一半的学生不参与讨论,全国选出来的精英学生对于设计的参与态度不能是这样的,这样怎么称之为精英?可能就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达到互动与平等。我一轮轮的票选和讨论,找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问他们同不同意?然后怎样去发扬这个大家最重要的东西,我给到他们这样一个议题。但是来来去去也只有十几个学生比较热情,其他的同学反映还是比较平淡。
这可能和内地的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心态都有关。
靳埭强:对,还是有些拘谨,害怕回答错,一个问题是有很多答案和观点的,我不会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意见的,我是想让他们比较彼此的思想和想法,怎么样相互理解。我鼓励和我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老师,谢谢!
靳埭强:我也是从70年代做老师一步步来的,一定要这样。
您去过很多的国家和城市,最喜欢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靳埭强:全世界来说,京都、巴黎、杭州。京都文化很丰富,现代不失传统,文化是交融的。巴黎也是,很现代,很浪漫感情很丰富,形成了一个浪漫的氛围。东方的浪漫和西方的浪漫是截然不同的。内地的杭州也不错,苏杭的纯美让人心动。
请您为我们推荐一本您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吧。
靳埭强:石涛的《画语录》,呵呵,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读,他用中国道家的思想去分析绘画的观点,是超越时代的,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这本书越读越有味道,对做设计帮助很大。另外,田中一光的《与设计向前行》对做设计很有启发,田中一光先生也是我的偶像,他的这本书是一个设计和文化议题的感想,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理解他的设计为什么这么现代,所以这本书我推荐给对设计、对艺术、对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如果想更深入的理解他的设计,不妨再看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