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图库味,味道不好极了

2010-03-08 12375 0

anti stock photography design

  记得多年前,拿起一份小报小刊,最激动的是看在角落处的广告,广告没有什么可以看的,看的是图片——美女图片,从那时起一个困惑就困扰了多年,就是“为什么广告上的人都是外国人”。现在,把头朝电脑两边看看,拿起一份杂志或报纸,捡起一张产品宣传页,随便打开一个商务性的网站或者公司网站,大街上的户外广告……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外国人。具体一些,可以看一下这篇《出现在中国大街小巷里的神秘洋妞》,是的,这再正常不过了,连AV影星都成为医院的形象代言人——“白衣天使,健康卫士”,正常到如果不是这样就让你觉得不自然了,比如到小城镇,如果没有这些“洋妞”真不敢相信自己身处中国,它们是多么亲切啊,已经是爱上了。

  都是图库(Stock photos)惹得祸。当我们学会 Photoshop 之后开始做设计,没有素材怎么办,上网下载。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于图库的各种关键词进行搜索,打开那些网站,一大堆都张得像垃圾网站,从中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生态和需求量。如果需要输出比如打印或印刷,则需要高质量的图片,所以即使多么小的广告公司或者设计公司都是成套的图库,几百张的光盘几百块钱,它们是资源,很少有正式的许可。打开这些图库,发现和网上找到的几乎是同一套,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洋妞可以在天南地北餐馆旅馆画廊发廊出现了。我要做一个手册,在最后需要介绍一下公司,那就是“合作”了,“合作”就是“握手”了,然后拿起大部头的图库画册按着索引“商务人物”寻找,选择一张“握手”的图片,找出对应的光盘,稍微处理一下,加上文字就成了。

  非常工业化的流程,图库就是应这些批量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生的,我们不必去自己找模特、找场景、找摄影师,而是让别人完成这一切,如果将我们和别人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就出现了图库工业,图片制作公司制作图片,再工业化一步,就是图片制作公司批量制作图片,不再是我和某位摄影师说我需要怎样怎样的图片你给我拍一张,而是图片制作公司说我有你任何想要的图片,你来挑吧。图片制作公司就雇佣一些模特,找到各种典型的场景,让模特来扮演各种职业各种角色各种表情,最后一套套的图库走到了各个角落。

  难道这样不行?难道要彻底回到设计手工作坊时代?难道使用图库就做不出好的设计?……这是回答不了的问题,但这里面确实有各种对设计的阻碍力,即使我们通过新的方式,比如在 Flickr 上寻找适合的照片,同样也是在预想的范围内不断妥协才去找到适合的,或许看上去不是一个完全创造性的活动,而是去寻套。这篇文章不讨论这个,而是以此出发讨论图库味图库味的设计

图库味

  图库味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或许像一粒奶糖,嚼着嚼着成为了一团塑料,就像塑料在嘴巴里的味道,有料而无味且不适,一旦意识到不适就会越来越感到不适甚至恶心至呕吐,味道不好极了。我觉得除去观念和价值,单纯从美学上来说,CCTV 完全就是这种味道。

  它不是很糟,有的时候甚至是很漂亮很专业,图库图片就是专业制作公司制作的,照顾到每一个细节,比如这篇文章开头的图片,从人物到表情到构图到光影到景深,可以说每一处都是那么“完美”和“恰到好处”。还有那些风景类图片,比如蓝天、草地、公路类的,当作桌面图片合适不过了。

  那么为什么会味同嚼塑料呢?塑料有时看着挺好的,但是吃起来就是另外的感觉了,图库也一样,粗一看不差,但不能咀嚼,当投入使用比如作为素材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拿人物类图片作为例子,它是假的即扮演的,那么我们自己来布置场景拍摄不也是扮演的呢?可是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距离拉大,就会出现鸿沟,比如意义的空泛,一个本土小公司,为什么在介绍公司的时候是老外呢?只是为了“握手”这个图像的代表意义,或者是那种真诚和谐的气氛能够越过现实对应关系而在抽象的概念上向外传达,或许这就是足够了(?)另外,图库图片是工业化的产品,而它面向的基本是视觉体验,所以没有个性,没有生气,尤其在使用的时候也是批量化的作业方式。

  在《Hack2Work:针对设计专业人员的一些基本技巧》这篇文章中,有一点说到设计公司开博客千万不要用图库图片。而在我们阅读博客的时候,却经常发现很多博客特喜欢图配文,而很多图片都是图库图片(我们这里曾经有过一篇文章使用过图库图片,就是这篇),有的不是图库图片而是网上比较流行的图片,当配合文字感觉就是图库味。这样的图配文并不是胡乱配,至少有意义上的联系,甚至有的还很有趣,但是放到整体之中,就是空泛的,因为指示微弱或者牵强,最主要的是个性的缺失,甚至是他者个性的替代,即用别人的个性来指代自己的个性。

更广泛的图库味

  一家中国小公司使用外国人像来作宣传素材是让敏感的人感觉不舒服的,那么外国公司呢,或者说是那些并不是通过购买图库图片来制作宣传图像,是不是就没有这种问题呢?

  如果关注日韩新产品信息的,肯定非常熟悉那些媒体宣传图片了,新产品的图片中总是有美貌的女郎作陪,日式的清纯,韩式的人妻,让人看产品信息的时候恨不得分出个分身来。而欧美的媒体宣传图片,则收敛一点,当也非常漂亮,拍摄完美的产品使用中的场景。这些单独看都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看多了,一样让人因厌倦而觉得无味,即太场景布置化了,太扮演化了,太 Photoshop 化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国际大公司的网站,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看到各种配图,不管事实怎样,里面的人是不是他们的员工,从我们看者的角度,就像图库图片一样,过分整洁的桌面,众人搭配合适的服装,相互呼应的表情,光线……和图库图片如出一辙。

  在 Apple 网站上看不到这种图片,但是慢着,Apple 的产品演示中,比如照片功能的演示(iPad,iPhone),那些照片是不是看上去就和图库图片一样?

  为什么我喜欢小城镇上那些使用图库图片的设计,因为它已经融入社会环境,已经能承载起足够的信息(比如发展的现阶段),另外粗糙的设计手法也成为一种视觉风格(刚好与图库图片的风格对立),当然不是从设计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把它当作现状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也不可避免会有一点猎奇的心态。

图库味的设计

  图库味成了一种风格,就可以包罗更多的东西,不只是在图片上。很多设计并不会使用大量的图库图片,有的甚至自己制作所有的元素,但是最后感觉还是像看到了图库图片一样。

  比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的网站,使用了李开复的照片,里面一些元素或许不是出自图库,但是能感觉出个性吗?包括他们的Logo,跟大部分的商业网站一样。

  杂志封面以及照片,尤其是时尚杂志和里面的照片,基本上可以视为同一套叫做“F—时尚类”,连个性也是同一套。

  这一套是什么套,就是模板。

模板思维

  关于模板思维我们以前也讨论过,创新和设计并不是无中生有天马行空,它有迹可寻,它有流程,它有分工合作……它有一套,关键就是看在什么层面去操作,如果给你一张示意图上面标明这里填什么那里填什么,然后设计师将其填充上,这就可以称为模板思维。就像合作是什么,合作就是握手,两个人有力的握手,面带微笑有力的握手,这样就足够了,这就是模板思维。

  而现实中,模板思维并不是很明确的,有时连自己都无法意识到陷入了套路之中,除了诸如视野等个人能力,外界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集之路,简单说就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集而成长的经历,或许开始阅读这些作品集的时候并不能得心应手地设计,但如果看得足够多,储存的足够,那么“厚积而薄发”自然如泉水般涌出,也许设计结果很不错,但总是处在一个套子之中,因为这种作品集的影响是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

  适当的时候,需要停下来,回头看看,朝自己看看,甚至又回到 foolish。

创新设计与工业化批量化

  图库图片是批量化工业化的结果,那么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设计如果也是工业化和批量化呢?结果会怎样,从什么层面去应用工业化和批量化的套子?或许创新工场会给出一个答案。


14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