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农业中国 :乡土主义的乌托邦

2009-11-28 9007 9

农业中国 :乡土主义的乌托邦
Agricultural China : An Utopia of Ruralism

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论坛之一

地点:深圳市民中心一层多功能厅
时间:10:00-12:00am

策划:欧宁
主持人:吕新雨
嘉宾:吴音宁,钟永丰,谢英俊,黄声远,何慧丽,邱健生

uploads/200911/28_051402_98.jpg



城市建筑双年展为什么要关注农村?

  过度城市化已成亚洲地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它打破了传统亚洲社会城乡之间互相哺育的关系,令大量农地休耕,生态恶化,粮产锐减,人口失衡,造成阶层分化和群体冲突。特别是在中国,今日众多城市问题例如征地拆迁、城中村、贫民窟、农民工、治安等等其实均源自倒悬的城乡关系和城乡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研究城市常常要追溯至乡村的根源,城市与乡村,是常常纠结在一起的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

警惕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化惯性

  因为过度开发和建设,城市土地储备日益耗尽,城市资本进一步侵蚀农村的土地。城市中的土地饥渴者经常打着建设新农村的旗号,用城市化的思路进入乡村进行开发。作为人类多元化生存模式的一种,乡居生活日渐被城市同化,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分崩离析,农业生态遭受破坏,乡村建筑和空间布局难以传承,人居方式最后归于单一,人们将失去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家园。

农业资本主义的威胁

  全球化资本无孔不入。最近十年来,美国一些生物公司和农业投资公司开始抢注生命专利(DNA Property),他们通过一些转基因实验来改变物种构成 (例如大豆或某些花卉),并抢先注册专利,来垄断农业生产和市场。这意味着以后中国农民将不能自由交换种子,专利权的买卖将为国际资本创造巨大利润。这是今天殖民主义的全新形式。它不仅影响农村地区,亦将波及城市生活。

乡建运动,薪火相传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晏阳初、梁漱溟和毛泽东等知识分子都先后投身于中国的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运动,他们都一致认定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今天温铁军等人继承了他们的事业,致力于农村的实践和研究,建筑师谢英俊更深入中国的穷乡僻壤,发起互助建屋运动,通过直接交换劳动力来规避货币以及资本主义的交易模式,融入今日反全球化的政治现实,其努力已回归至经典安那其和早期共产主义的理想。

农业中国:共造乡土主义的乌托邦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聚焦中国的城乡关系和资本全球化的迫人现实,提出乡土主义(Ruralism)的主张,呼吁重视耕地的流失,农业的危机,农民的失权,传统的沉沦等具体问题,通过分享各地知识分子在农村地区的文化实践和学术研究,致力于恢复农村的生机,重建城乡互哺的关系,为城市化提供深刻反思。

嘉宾简介

uploads/200911/28_044233_s.jpg


吕新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3年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金史密斯纪录影像研究中心(Fudan-Goldsmiths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re)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著作有《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北京三联书店2003)、《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近十年来,其研究领域由媒体扩展至社会、三农问题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等相关问题。著有《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民工潮的问题意识》、《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等论文多篇。

uploads/200911/28_044316_s.jpg


吳音寧(右),出生於村莊。入城唸大學、工作。 出版了《蒙面叢林——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以及詩集《為崖有花》等書。 目前住在村莊,偶爾旅行。

uploads/200911/28_044339_s.jpg


鍾永豐,1964年次,大學畢業後回到他的家鄉美濃,在南臺灣的客家地區從事農村調查與社區組織的工作。經過半世紀以重化工業及製造業為軸心的破壞性發展,80年代末的南臺灣開始嚴肅反省農工、城鄉、南北等不平衡關係及其在社會、文化、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影響。鍾永豐與朋友們在美濃成立反對水庫興建的組織,並與屏東、高雄、臺南等地的組織結成反對增建重化工業區、反對濫用水資源、倡議環境永續的聯盟。期間並與歌手林生祥合寫了五張與關切議題呼應的音樂專輯,主題含括環境、農民、農業、農民工與婦女。03年起鍾永豐出任嘉義縣政府文化處長,以環境藝術行動作為主要的政策方法。

uploads/200911/28_044414_s.jpg


黃聲遠,於198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1年獲得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於洛杉磯 Eric O.Moss建築師事務所任專案協理,隨後並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回台湾後曾任教於淡江、華梵、交通大學建築系,1995年起以中原大學建築系為教學重心,持續往返宜蘭、中壢,身兼教育部公共藝術、台北市都市設計審查委員,及宜蘭縣都市計畫、公共藝術、歷史空間、社區營造審議委員,並入選為「天下雜誌」五年評選一次之2004年「21位新世代領導者」之一。現為田中央建築學校 / 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推動蘭城新月、宜蘭河、羅東新林場等都市改造計畫,並持續兼任中原建築系、宜蘭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文建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委員。

uploads/200911/28_044447_xie.jpg


谢英俊毕业自台北淡江大学建筑系,曾经营营造厂与建筑师事务所多年;2000年他只身投入台湾地震灾区,与居民共同完成“921邵族家屋重建案”始受国内外瞩目,对弱势者协力造屋、生态建筑等议题有深入落实的努力,他在印尼海啸后赴亚齐所建造的麻达屋,亦多次至内地参与如河南兰考合作建房、河北地球屋等建筑营造设计。2008年汶川地震,他长驻四川茂县杨柳村与当地羌族人参与集体迁村重建。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他又带着的工作团队进入台东县金峰乡嘉兰村进行重建工作。其建筑生涯中获得重要奖项包括台湾六堆客家文化园区竞图首奖(2006)、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特别奖( 2006)、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 (UN-HABITAT's Best Practice) 决选入围(2004)、台湾921重建委员会重建贡献奖。

uploads/200911/28_044553_s.jpg


何慧丽,1971年12月出生,河南灵宝人,199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中共兰考县委常委。自2003年8月起,何慧丽致力于做一个“实践中的研究者”,采用社会学干预方法,倡导并参与了河南省兰考县农民合作的试验过程,以及城乡互助合作制度的创新过程。挂职期间,她在六乡六村进行以“人民生计为本、合作组织为纲、多元文化为根”为宗旨的新乡村建设试验,以体现“乡风文明”的村庄文艺队和体现“社会和谐”的老年人协会、以及体现经济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试验中,她总结出了欠发达地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得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肯定。也得到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美国、巴西、韩国等国际农业和农村发展学者的认可,经过多年乡村建设的发展,早期的农民合作事业,已经成团片状的蔚然之势。她在兰考县倡导的“购米包地”制度创新试验,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成为新时期以社会性力量参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行创意农业的重大探索。何慧丽是当今中国知识界为数不多的熟知国情、了解基层、又亲自进行“知行合一”实践的知识分子之一。

uploads/200911/28_044527_s.jpg


邱建生,1972年生,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社会工作简历:2001-2004年,中国改革杂志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在此期间组织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举办乡村建设论坛及沙龙。 2003-2006年,筹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负责农村综合发展实验区工作,开展以合作经济和可持续农业为主题的全国农民培训,建立以促进城乡公平贸易为主旨的城乡互助合作网络。 2006-2007年,负责海南儋州农村实验区工作,筹建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大学,探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道路。 2007年至今,负责厦门平民教育促进项目,筹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工人夜校,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新兴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2009年至今,筹建福建福前乡村建设中心,主要面向南方农村开展以合作经济及可持续农业为主题的培训工作。
10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