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设计变产品,仍需跨越三重障碍

2009-07-24 10570 0

  不久前,一群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家居产品设计师,带着自己的原创设计作品赴法兰克福参展,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表面上的风光掩藏不了设计背后的许多无奈。对于中国的设计师们来说,将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最终实现为产品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最终要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商品则更需要时日。无论是打样还是销售渠道,原创设计师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寻找一个合适的工厂我用了两年时间。”女设计师谢东有些无奈,而刘峰则更是觉得工厂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直到去年,我的产品才被生产出来,好的工厂太难找了。”

难以量产 作品找不到合适出口

  同这两位设计师一样,如何和工厂对接是一个当前中国原创设计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大的工厂要么有外销的大单,品牌的工厂往往习惯了简单的模式,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肯静下心来和我们一起钻研的工厂。”刘峰说,“只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让一些工厂开始有精力来面对我们的设计,愿意做一些挑战了。”面对这个状况,刘峰曾和他熟悉的几位设计师一起在东莞搞过一个展览,将自己的作品展出在这个以制造闻名的城市。“结果,很多工厂的人看了之后,包括一些品牌的负责人都很有兴趣,他们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好的设计。”刘峰说。

  在刘峰看来,当一个设计作品只有一件或两件成品,而不能批量生产的话,这一定不是设计作品,而是艺术品。因此要解决批量化的问题,工厂就是重中之重。自造社创办人宋涛也表示,当前中国的加工工艺和设计成本过高影响了设计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

  王莹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设计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好不容易找到工厂还是因为有朋友的关系,将设计转化为产品并实现量化生产显得如此艰难。现实问题是,当一个设计作品无法量化时,成本就无法降下来,而当前“开模”的价格又过高,设计师们普遍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们真的是把设计当成理想来完成。”刘峰说,“有的时候为了开模,会把所有的钱都集中起来投进去,而一旦模出现了问题,这对设计师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或许,这就是设计师的灵感难以迅速转化为产品的原因之一。

  “许多品牌往往会拿来一个很流行的东西对我说,就按这个做一遍,如果我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设计,肯定会被改得面目全非。企业依靠抄袭,靠着一些经典的设计就能卖得很好,何必还要投入钱去研发去做设计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内外差距 成长的最大障碍

  谢东说:“尽管原创设计这个市场开始有些起步,有些受众开始喜欢并接受这些产品,但我们同国外的整体差距还是很明显,这个差距应该是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差距。”在谢东看来,随便去意大利的一个城市,进到任何一个店里,都会发现一些有设计的东西,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熏陶和进化,他们对待设计的观念以及环境氛围是非常好的,而这不是靠我们国家经济的进步,几年的发展就能赶上的,整体意识的提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日。

  从这个角度看,这才是中国年轻设计师遇到的最大问题,才是根本原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需要几代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以及整个全民的自身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当受众的意识改变之后,那些现有品牌的某些行径才会彻底消失。

  年轻设计师们从不同层面与视角努力探索家居审美与生活之道,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家居设计品牌与丰富产品,这些设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Page: ]

障碍1 市场 国内品牌很少欣赏到他们的设计

  要将产品推向市场,渠道是最重要的事。谢东由于作品主要为瓷器产品,再加上和国外知名公司的合作,让她的设计从国外到国内都能轻易见到。

  市场化的问题似乎也不是问题了,但有这么简单吗?在高级设计型酒店的大堂、在高档百货商店里或是在艺术区的商店里,刘峰的作品主要能通过这几个渠道见到。而他还在尝试更多的可能,要将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这个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师不断进步的过程。

  记者:你怎么看待产品市场化的进程?

  刘峰:一个设计作品要最终成为产品,必须经过市场化的洗礼。设计类商品要从艺术区、高端的酒店、商场全面铺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记者:那你怎么去看渠道问题呢?

  刘峰:对于设计师来说,经营可能并不是强项,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合作方来推广我们的产品,然而市场上还缺乏这样的合作伙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国内品牌拥有广泛的渠道,但他们却很少欣赏到我们的设计,因为仅仅依靠现有的产品他们就可以赚钱,所以他们也没兴趣去推广我们的设计。因此,我们有时会走和传统家具销售不一样的模式,除了和一些高端项目的直接合作外,我们在酒店大堂、高档百货设立一些展示空间,将展览和商店结合起来,这样的传播和销售也是一种新鲜的模式。

  记者:那是否和你们的定价策略有关呢?价格过高是否也影响你们渠道的打通和铺开呢?

  刘峰:这和我们的成本有关系,和渠道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更希望我们处在一个高端的平台上。

障碍2 思想 思想有差距 创新缺氛围

  中国设计和国外设计真正的差距应该是思想的差距,包括设计师以及整个受众群体。

  在国外,许多工厂的工匠都已经能成为半个设计师了,他们钻研技术、工艺,并且能够优化设计师的设计,而在国内,大多数工人仅仅只是一个工种而已,没有创新,更谈不上设计。

  记者:和国外的差距只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吗?

  谢东:不,现在能看到的差距或许只是设计上的,有些设计师觉得非常棒的想法可能已经是国外二十年前就已经有的想法,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国外早已经走完了。

  当然,思想上的差距是更明显的,不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我们缺少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不是说几年或者几十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还处在一个积累的过程。

  记者:那怎么去缩小这个差距?

  谢东:还是要多看,多出去走走,现在设计师的条件已经比当年好了许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界。

  只有眼界够宽广,才能获得更好的想法,才能激发更多的好设计。

障碍3 环境 依附企业过度

  在中国做设计的确会面临许多问题,这并不是说设计环境就有多么差,但设计师常常会面临许多阻碍则是很平常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设计师很辛苦的原因之一,因为当前中国的设计师大部分是依附于企业的,因此企业需要什么就会做什么,很少能有自己的创新和设计。长此以往,设计师当初的理想早已被磨灭了,更谈不上设计本身了。

  记者:你怎么看待当前的设计环境?

  王莹莹: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设计,就像我这个店,尽管位置不是很好,也有人找进来转,进来买东西,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不好的方面主要是设计师的生存状态,因为设计师也是人,也得生活,那为了生活就必须有一些妥协,并且是在设计上的妥协。

  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帮助一些品牌去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我的创意也不是我的设计,我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做。


11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