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门之风”塑造出中国气派

2008-07-18 2661 0

深圳五位画家入选“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门之风”塑造出中国气派


  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因而被许多观众称为世界美术“奥林匹克”盛会。此次展览共展出81个国家701位艺术家的747件当代绘画和雕塑作品,堪称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美术大展,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世界各国艺术家专为北京奥运会而创作的,主场馆中国美术馆的展期将持续到8月12日,分场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展期持续至8月24日。昨日,记者从深圳市美术家协会获悉,深圳有5位艺术家入选本次北京双年展,包括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深圳大学教授邹明、深圳画院专职画家王立星、青年画家徐佳和职业画家韩潮。

 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关注全球艺术生态的平衡问题为特色,强调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今年的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适逢北京奥运会举行,因此关注的话题也聚集在奥林匹克精神与美术的理想上,试图探索奥林匹克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与美术理想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关注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美术界人士密切关注人类崇高理想的重建、人道主义光辉与友爱精神的发扬,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都是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相吻合的。因此,组委会决定把本应在2007年举办的第三届展览改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举办,并确定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

   董小明曾是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策划委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第一届举办以来,就致力于搭建东西方美术家交流平台,每一届规模都不断扩大。在本届双年展中,董小明的《墨荷》作为特邀作品参展,代表了传统水墨画在新时期的创新手法。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情结

   邹明的参展作品题为《门之风》,由12件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老门雕塑构成,邹明也将其命名为《中国门》。“我把中国传统民居的老门符号重新组合与重构,再用陶艺和漆艺把它们表现出来。”邹明告诉记者,传统老门的符号包括门神、脸谱陶雕、孩童彩画等,它们往往能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历史文化特点,既具有强烈的中国气派,又有祥和的气息。

   细观邹明的雕塑作品,每件高1米,宽度和厚度不一,以陶雕为主体,有的直接漆上门神,有的只有门的局部,有的看似柴门,还挂着金属锁头。整组作品似门非门,显得真实而又超常,其肌理变化与色彩变幻构成丰富的造型世界。“在北京展览现场,一些外国艺术家评价说这组作品太有中国味了。”邹明介绍,门与奥运有关,作品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对于艺术家而言,奥运也是用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浓郁中国文化情结的契机。

   邹明2006年即开始创作《门之风》,历时两年才完成。提起参加北京双年展的感受,邹明说看许多国内外艺术家在同一主题内创作的作品,是一次最佳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追求个性化表达方式

   王立星和徐佳共同创作的《华夏·夏》在特质上可以拆分为5个关键词:版画、色彩、宣纸、水墨、丝网印刷。王立星介绍,这幅作品以一座现代城市建筑为题材,他在创作时决定用黑色直线来表现建筑轮廓,形成主体,再自下而上把红、黄、绿、蓝色融进建筑里,形成奥运五环的颜色。王立星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新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让作品更具个人特点。他尝试在宣纸上用水墨丝网印刷的方法,创作出带有实验特质的作品。

   “我没有直接以体育竞技为题材,而是选择侧面角度,表现城市的面貌,反映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实社会的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也有关联。”王立星介绍,此次参加北京双年展的艺术家只有一部分选择体育竞技题材,更多艺术家直接取材于生活,发挥各种各样的创意。艺术家们在关注作品传达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在追求艺术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本届北京双年展除主题展外,另有英国、挪威、墨西哥、蒙古国、国际当代版画5个特展,它们也与“色彩与奥林匹克”主题相呼应。英国特展的理性精神,挪威特展的北欧风情,蒙古特展的草原雄姿,墨西哥特展的魔幻色彩,都具有地域文化的显著特色。国际当代版画特展的作品,是从西班牙、意大利举办的以“火”为主题的“2008·第五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中遴选出来的部分精品。此外,组委会还临时特邀了11件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参展。王立星表示,北京双年展具有世界性背景,规模宏大,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2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