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毕业面面观—设计教育该行往何处

2008-06-19 15769 0


  这是一个忙碌的季节,5月27日-30日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展,5月27日-6月6日广州美院本科毕业作品展,6月8日-10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作品展,6月16日-20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展……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全国各地都在倾力上演毕业大戏。这其中,全国大大小小的设计院校各类形式丰富的展览是最有视觉冲击力的。
  这也忙煞了面临着毕业的那些学子们。这也是一个烦躁不安的季节。毕业设计、展览、论文答辩、找工作,迁户口、转档案,所有的事一下子拥到了毕业生的眼前。笔者采访的几个学子,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同一个词:焦虑。但也正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染织与服装系染织设计专业2008届毕业生的创业宣言中所说,“我们是一群连流浪也仰头看着天的孩子”,这些毕业生在忙碌背后,依然充满了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

  毕业生——经验很重要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周晶:我找的是一家外资的家具公司,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我比较幸运,没怎么费力找,但找到的工作还比较满意。公司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比较重视我的学习经历,认为我是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在美感上比较突出。我是美院出身,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事实上社会上对于我们及我们学校的评价是有分化的,有些人欣赏,也有另一些则会觉得我们光注意外形,空有花架子之类的。说实话,毕业这个阶段,真的很累,让人非常焦虑,学习与工作同时进行着,哪个也不敢落下。由于毕业事情太多,我们必须在杭州—外地,公司—学校之间来来回回地赶,特辛苦、特累。同学们毕业的出路也形形色色,有些转行腾讯做动画去了,有的几个同学合伙开影楼自主创业了,也还有些没找到工作的,很不幸户口被发配回老家去了。

  浙江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本科生何佳:现在的设计人才之多不可否认,但应聘过程更注重技巧,也要实力。我个人找工作的过程比较特殊,我一直坚持寒暑假期间到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去实习,打零工,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次找了一家以前我实习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彼此比较认可就签了。我个人认为,学校的文凭很重要,但口才、能力以及自己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更重要。大学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些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学会与客户交流,当然学校也是实施创意最好的地方。也许有些客户不懂设计无法体会你的创意,有些客户找你是为了让你做出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状况下,即使你的创意很大胆,也不能真正实现。所以做设计的,交流也很重要。其他的同学啊,我们专业有20个同学,70%-80%都在工作。同学中有的创业,有的考研、有的出国、有的回老家,也有个别的据说“读了16年书,累死了,中间还不赶紧停两年歇歇,先吃两年家里的,过两年再找”,就业积极性不高。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专业研究生白新蕾:找工作当然难啦,这一年过得有些累,简历投了五六家,网上也投过一些,虽说现在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工作,但一年的焦虑是不在话下。我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找一般的工作不难,学历足够了,但要找特别好的工作就很难。这其中还有一个哲学问题,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始终在变化的过程,招聘单位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在这个动的状态中,选择抓住眼前的,还是寄望于那个我们期待的却还不知是否属于我们的?世事难料,是停下来,还是等待,这是一个特别难决定的问题。我这一年的焦虑也基本在于这一点上。

  设计院校——各家各出各家牌

  对于学校来说,这虽是一个验收学生成果的季节,也是一个面临社会验收的季节;毕业展览是学生向学校交的最后一份答卷,也是学校对社会交的一份答卷。为了让社会满意并认可,全国各个设计院校也都不遗余力地倾情打造毕业这出戏。为了督促学生们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各专业分会将组织评奖活动,在每一阶段展览结束的前一天评选出各相应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作品,以水平定优良,20%的高获奖比例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毕业创作;而杭州的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则与日本千叶大学设计工学科、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设计学院,以及瑞典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四所院校一起举办了2008年四国四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秀毕业作品联展,主打国际牌,彰显了学院的国际化理念;而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中,则推出了大量与政府合作的项目,充分体现设计为社会的观念,其中有《杭州市湖墅南路广告导则规划》、《杭州市城站导向系统设计》和《杭州市三江象山艺术社区环境规划设计》等受杭州市政府委托的规划项目;也有将实际课题融入毕业设计中,给毕业设计带来了实际意义的之江象山艺术社区项目、中山路城市家具项目等。而美院染织与服装系染织设计专业2008届毕业生的毕业展也很有意思,他们在展览中推出了35个工作室,从自我策划开始,努力推出品牌。展览中许多参展者纷纷要求购买,展览没结束很多展出作品已被销售完,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创业的理念和决心。同时中国美院的本科作品展里还推出现场申请专利的牌,当场便有一百多个作品申请了专利。可见,现在大家的商业意识还是浓了许多。综观本次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最大的特点便是所有专业的设计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都强了许多。笔者也为此专门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海燕:本次展览我们跟以前有一些变化,我们以前一直追求学术的高端,追求风格再风格,与丝工院(现浙江理工大学)相比进市场和品牌比较少,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能力没他们强,但我们的学生出去开工作室的比其他学校都多。而今年,我们的方向有所变化,今年我们致力于把设计向外推,像今年染服系的染织设计专业展览中便推出了35个工作室,并要求学生开展人群定位、风格定位等,着力于推出自己的品牌。美院在学术上还是有优势的,像全国的各类比赛,我们系总是可以拿金银铜奖。当然问题肯定也有,现在的学校扩招,学生的普遍水平肯定会降低一些,门槛没有设定高中低,各种学历的学生在一起竞争,学生个人的能力就特别重要。但总的来说,我们学校今年的毕业展览对其他学校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譬如说很多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都被买完了,还有,与市民互动一起评选作品的优劣,这也是我们走向市场的一种体验。

  设计公司——我们需要什么

  学校为设计热火朝天地张罗着,社会上的设计公司对此却显得比较冷静。

  杭州乾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冰:我们基本不太招刚毕业的设计师,因为刚毕业的学生相对来说较自负,个性较张扬,他们对设计被客户否定或过多修改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一般来说,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后心态会平和一些。社会上客户的种类很多,对设计的要求也不一样,设计师需要很好地理解客户的心理,因此我们觉得,学校培养设计师有必要加入心理学的内容,在沟通之外,通过客户的眼神、说话的感觉来增强对客户需要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出更好更对味的东西。

  京天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魏立忠:刚毕业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我们也曾经招过一些,但经常是不太实用,学院教学的东西往往倾向于理论化,脱离了实际;学校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也不太重视,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太敬业,不适应岗位需要,他们开口提月薪,要求8小时工作制,而不考虑自己到底能创造出多少价值,在岗的时候成天开着QQ,上网看信息,分散的精力也很大,在专业钻研上也不够深入。反而是职校生、中专生,他们自我的定位较低,谦逊,肯努力,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设计教育——该行往何处

  中国是设计教育的大国,却并非设计人才大国,更非设计大国。虽然去年9月德国之声电台网发表题为《中国正在变成设计大国?》的文章,但事实上,中国在西方眼里依然是廉价的制造业和自由的盗版天堂,靠自主设计赢得世界青睐的企业和设计依然只是少数。但这些年中国不可谓不重视设计,政府和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精力,着力培养了大批的设计学生,不仅包括美术院校,还有各类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设计专业或设计学院。虽说这其中有优有次,但为何这么大的投入却未能换来设计业的飞速发展呢?

  毫无疑问,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设计学院的教学与市场之间存在着的断层,中国主导的设计教学体系是由美术专业派生出来的,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形式美,而实际上众多消费者的消费重点着眼于产品功能的优劣,而厂家也更倾向于实用,缺乏对烧钱的“花架子”——产品外型设计的充分认识,这也是市场上总是不太认可学院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方法和手段必须不断更新改革,不断引进市场研究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进入市场,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造性的设计人,而不致于出“陈品”。但我国的设计院校往往缺乏必要的市场介入,设计局限于纸上谈兵,不仅无虚拟市场的演练,更无设计成果的市场化。这是局限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从美国硅国的发展来看,美国不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来自于高校,可见,有了好的教育体系和合理、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教育成果也是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而设计教育的施与者即设计教师们,面对市场的发展,他们的任务和身份也必须有所偏移,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也要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转向信息资源的调配,并成为学生走向市场之路的引导者。这么看来,在设计院校里个别教师拿私活当做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虽有私心,但在另一层面上,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些面向市场和实战的机会。中国美术学院今年在毕业展中推出的专利申请,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设计成果要真正走向市场,还需要师生、院校、企业、社会的一致努力。


18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