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对话日本设计师原研哉

2008-04-11 13426 0


原研哉

  2006年底,日本设计师原研哉(KenyaHara)专门讨论设计思想的书——《设计中的设计》在中国出版,不久便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在这个设计师俨如偶像般备受追捧的年代,原研哉能够以一个非产品设计师的身份,且在日本之外没有任何设计作品的情况下,具有如此的号召力,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罕见的。在3月末举行的中国服装论坛上记者见到了原研哉。

  在采访的过程中,原研哉一直平和,甚至过分冷静,只有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种“起劲”的表情。更多时候,他默不作声,陷入了深思,在脑海里搜索一个更精确的表达方式。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的设计作品



  “我不是一个设计师”

  经济观察报:很奇怪,你从未设计过一件商品,但却在中国产品设计界被称作大师,你怎么看待自己这个“非典型设计师”的身份呢?

  原研哉:很多人称我是设计师,我个人觉得“设计师”这个词是从消费主义的角度来说的,我的工作并不是去做一件商品,因此,我不是一个设计师。对我来说,设计并不是你要卖东西,就把这东西弄的漂亮点的概念,不是这样的。我们活在环境当中,然后从环境之中所获得的智慧。这些智慧传到今天,变成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全球人对这种价值产生认同。我现在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达的工作,也就是让设计慢慢的渗透到人的感官当中去,让人有所感觉,而不仅仅是被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

  经济观察报:你提出的“RE-DESIGN”概念是对你所说的共同价值的诠释吗?

  原研哉:是诠释之一吧。 “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对我来说,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为此我请了32名日本设计者对日常用品进行了RE-DESIGN的提案,有卫生纸、火柴、茶包。比如建筑师坂茂,他最擅长的是用纸做为建筑材料。这次日用品展上,他的作品是卷筒卫生纸。这种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角形的,所以卫生纸卷上去的方式也是四角形的。这个设计的内涵就在于,当你拉扯四角形的纸卷的时候,阻力会让你的动作变得不便。这样一来,无形中就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另外,四角形的设计在排列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空隙,节省了空间。还有面出熏设计的用自然界的树枝做成的火柴。

  经济观察报:几乎所有的设计都选择了简约、一目了然的表达方式。

  原研哉:是的。我相信要达到那种我希望的“认同”,简约的设计是必要的。 

 

[Page: ]


原研哉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选1
 

 “文化自信心的建立需要过程”

  经济观察报:在你指导之下的MUJI奉行的也是这样一种极简风格。

  原研哉:我想澄清一下。MUJI虽然在产品外观上简单、朴实,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倡导极简的设计风格,而是要表达一种“空”的理念。以日本的传统房间模式——和室来举个例子,和室的面积不大,坐三、四个人进去就会差不多有点挤了,房间没有任何装饰,只有那种带挂轴的画,还有插花。我们在这个空间招待客人、喝茶。这种装饰非常少的空间可以让你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变得敏感。如果在茶杯里面放进去两片樱花,你就会产生正坐在樱花树下喝茶的感觉。那个让你产生想象力的地方就是空的空间。它跟简约是不同的。

  经济观察报:有“禅”的意味。

  原研哉:不错,对禅宗的信仰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这点你可以在很多日本设计中见到。它表现为一种俭朴、单纯、干净的外观。


原研哉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选2


  经济观察报:日本的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保护很好。

  原研哉:日本的文明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借鉴外国文明基础上的。日本有个记者叫高孟野,他写了一本书叫《世界地图的阅读方法》,其中谈到日本的位置时,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将世界地图顺时针旋转九十度,把欧亚大陆看成是“老虎机台”,那么位于最下面的日本就像一个接珠子的“盘子”。各种文化在日本交融在一起,变成日本独有的。因为这样,日本人不会完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断别的文化,而更重视对其本身的了解。

  经济观察报:这和文化自信心也有关系吧。

  原研哉:文化自信心的建立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日本也是如此。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锁国政策早就出了一种纯日本的江户文化,但是明治维新让日本经受了一次“西方”的洗礼,我无法想象当时日本文化在西方发达文化的冲击下经历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化又大举入侵日本,两种文化冲撞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这种混乱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只是程度没有那么深了。我年轻的时候去了欧洲,一开始觉得什么都新鲜,令人兴奋的。但慢慢地我发现,日本自己的东西有些更棒。只有看过了,才会冷静地回头比较不同文化的优缺点,之后产生文化自信心。现在的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很像,需要一个过程来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何况中国的文化真的有很多特别棒的地方。

[Page: ]


  “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

  经济观察报:在你了解了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后,便着手将其推向世界,比如你的WORLDMUJI计划。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像MUJI这样典型的日本设计可以在世界其他的地方被接受呢?

  原研哉:我个人认为,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比如中国的北京烤鸭,有很多外国人喜欢吃,他们喜欢的就是地道的北京做法,中华料理不同于西餐的地方才是吸引他们的原因,如果为了让欧洲人喜欢把它用西餐的做法来处理,那么结果就是外国人又回去吃西餐了。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下意大利的设计变成了北欧的风格那将会多么可怕?保持原创性不代表扼杀异类,不同文化固然应该多做交流,往来的愈多,就愈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什么,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只会落得一塌糊涂。

  经济观察报:你在书中告诫日本企业,“中国是有5000年文化的国家,不要随便去碰,如果没有搞清楚,会迷失自己。”但另一方面,你对中国又持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巨大购物中心”。

  原研哉:中国有极其巨大的潜力,并且仍在成长,中国可能将获得一个比欧洲和日本都更光明的未来。大量富有智慧的中国青年涌向世界各地学习,然后带着先进知识返回中国,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又被中国蕴藏的无限可能而吸引,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时尚的角度来看,中国充满的活力和势头,都超越了西方和日本。中国需要做到,不是只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层面,还应当更好地管理其蕴藏于历史上的富有创意的传统和文化,把它们作为未来的资源。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一旦经济的繁荣已经达到时,如何建立提升文化的独创性,这是中国和日本都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链接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另于 “建筑家们的MACARONI展”、“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中担任总策划,让大家能从日常生活的观点中获得启发。


15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