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设计露脸伦敦V&A

2007-12-21 3686 0

香港摄影师夏永康的作品《翼》

  卡通熊猫、“上海滩”新唐装、鸟巢、CCTV总部大楼、奥运会信息中心“数字北京”,以及玩具、唱片封套、球鞋等来自21世纪中国的设计,将和英国民众见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励着新一代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创造着当代中国都市的时装、产品设计以及城市规划,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院长马克·琼斯(Mark Jones)这样来阐述即将在明年春季开幕的“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China Design Now),他认为当下的中国设计应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始建于1857年的V&A是著名的侧重文化艺术展览的博物馆,也是英国第二大国立博物馆,“创意中国”是V&A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展示,也是明年即将在英国举行的文化庆典活动——“时代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时代中国”活动主席、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看来,这样一个要介绍近百名设计师的大型展览来得恰逢其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交汇点,没有比这个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方式了。”他认为这个展览能够“向英国人介绍现在中国的文化精神”。

  古老的中国 年轻的设计

  11月,英国《泰晤士报》做了一项民调,54%的英国人在提到中国文化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形象仍然是毛泽东。这也是“创意中国”的联合策展人、V&A亚洲部资深策展人张弘星所面对的问题。在他刚开始到英国求学的时候,还曾经被问过“中国人是否现在还留辫子”。于是在策展的过程当中,展现最当下的境况,告诉英国人当下的中国,就成为他和另外一个联合策展人劳伦·帕克(Lauren Parker)必须面对的任务。

  他们选择了经济发展作为进入的切口,毕竟中国崛起的经济有目共睹。而在何为“现代”的抉择上,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专长于当下先锋媒体艺术的帕克认为应该把范围集中到21世纪,突出“现在”;而张弘星则坚持要有历史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很难有什么称得上是设计,要了解中国的设计就得从80年代开始”。

  陈绍华在1992年为“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做的海报,就是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幅海报也被身兼设计师与评论家于一身的欧宁视作“设计师国族意识觉醒的典型”。“新的设计文化完全不同于以前中国传统的美术设计,和先锋艺术之间的边界很模糊。”张弘星认为这种剧烈的变化应该归功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的变化”。在20年前,Nike鞋在中国完全属于奢侈品行列,为Nike鞋设计中国主题的限量版,也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到了2004年,Nike公司却推出了中国农历“狗年”的主题设计,这款设计也被V&A收入了展览的名单。

  在准备展览的4年当中,他们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在中国做田野考察。“都是一个设计师接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室去看,挑选的标准还是以设计本身为主。”张弘星回忆道。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在继续寻找,“因为还有5%的作品没有最后定下来。”中国城市的快速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他们也选择了以“城市”作为庞大计划的连接点,他们以3个城市——深圳、上海、北京作为展示的空间划界,深圳是“前沿之城”,上海是“梦想之城”,北京则是“未来之城”。张弘星承认,这样的定名“更多是象征的意义”,“从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开始,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更多着重于时装和生活方式,北京突出的是建筑和城市”。帕克认为北京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却是未来建筑的起点,“北京有宏伟的建筑,现在城市内本土建筑和国际建筑的交融,非常有未来的感觉”。他们经过了一番争论,才最终将北京定位成“未来之城”。

  中国设计的希望与梦想

  早年在张弘星他们认定的“中国平面设计运动发源地”深圳发展的欧宁,后来到了北京,如今早已不仅限于平面设计,更是广泛涉足纪录片、新媒体艺术等领域。帕克选取了他的早期音乐出版物《新群众》、《北京新声》以及他在2000~2006年间编辑设计的《周末画报》别册参展,在最后的5%名单还未正式确定的情况下,欧宁十分谨慎,“我猜测他们是要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生态,这个展览很特别,欧洲和美国以前都没有从这个角度进入过”。

  入选展览名单的广煜和刘治治也是欧宁主持的“大声展”的常客,欧宁将他们称作他心目中的“奥运一代”设计师的代表,“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文化活动的活跃使他们有机会开创出一种与上一代设计师完全不同的独立作业模式”。而同样参展的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对很多年轻设计师入选也颇为满意,“这是中国能量的体现,中国现在充满了能量”。

  “独立”也是张弘星和帕克对中国当下设计的感觉。“要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拥有确切地可以称得上是设计的概念,并从90年代初开始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和日本等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相比,中国的设计更加独立,没有墨守成规的环境,很多设计师在先锋和传统之间来做设计,不断融合交融,自身的特点非常明显。”张弘星这样总结道。在他们的名单中,很多作品都游走在设计和先锋艺术之间,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作为自己设计灵感的邵帆就是如此。邵帆最著名的作品是用拆解的方式来重构明清椅子,配合有机玻璃等新材质,做了一系列的作品,他的椅子很早就被V&A收藏。“很多英国艺术家都对邵帆的椅子非常着迷。”张弘星说。

  建筑在名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展览中很多重量级的建筑,如“鸟巢”、“CCTV总部大楼”、“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虽身在北京,却都是外国设计师将中国当作“试验田”作出的成果。为此,张弘星小心翼翼地补充道,“中国还是拥有很多很有灵气的设计师的”。北京设计师朱锫和他的妻子吴桐共同拥有的“朱锫设计工作室”,就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了信息中心“数字中国”。吴桐虽然做得最多的是产品设计,但她愿意和朱锫共同参加这个展览,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跨界的展览,所以吴桐和朱锫要走到一起,展示跨界的力量”。

  在“创意中国”的展览计划这样写道:“本展览试图集中体现中国人的希望与梦想——从设计师的个人创业精神,到处于巨变时期的社会成员的期望,再到一个民族在全球崛起的理想。”但是,一个展览是否能够真正承载如此丰厚的意义却还是个问题,帕克觉得回答需要时间:“可能5年之后重新看这个展览,会有更多的看法吧。”


4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