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数字”的烙印-观顾群业艺术作品所感

2007-08-31 13231 0
        群业和我是近二十年的同事,相互之间可谓了解甚深。他在参加工作之前学的是染织设计专业,现在担任《设计·中国》(Design.cn)执行主编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网络中心(SDADA NIC)主任,长期以来与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而且取得了颇丰的成绩,主持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园网、中国民艺网等大型网站建设项目,出版过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网页艺术设计的专著。从其从事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来看,我们可以称他为数字技术专家,但从其最近展出的艺术作品来看,我们又可以称他为“数字艺术家”。

       “数字艺术”,简单来讲,就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艺术。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音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最早是计算机音乐,然后是绘画,再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初“玩”这些的都是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试图利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是在1950年以前,美国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和原联邦德国中央广播局成立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计算机在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应用比在音乐领域的应用晚一些,其原因是绘画艺术的点﹑线﹑面﹑体﹑色﹑构图等因素不容易被“数字化”和“程序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成熟,计算机从“神坛”走向大众,逐渐成为艺术家们的工具,这也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为艺术打上了“数字”时代的烙印。

        群业就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而且他的数字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大多数人把数字设备当作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形式的变化仅仅表现为艺术载体和工具发生的变化,这一点在数字摄影领域表现的最为突出。群业的数字艺术创作,使数字设备摆脱了其工具属性,把对数字技术的反思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或主题,剖析和体现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的思维情感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并折射出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问题的用心关注和深度思考。作品《化石》以计算机主板为创作母体,用传统的造型材料和手段,将观念、材料和时代主题有机结合,不仅在审美价值趋向上打上了深刻的“数字”烙印,而且其表达的深层内涵,增加了一个我们对于所生活着的这个信息时代进行感受和思考的维度:通过艺术作品记录的人类历史是真实的,《化石》意味着任何先进的东西都将成为历史,成为人类文化的遗存。

        作品《I,Robot》借用电影《I,Robot》中NS-5型超能机器人的形象,再造了一个“参禅悟道”的机器人,表达了“数字化人”与“自然人”的关系。作品《文而化之》则是把当今网络时代的“@”标识与中国传统的印章有机结合,阐释了传统文化与网络技术的关系。作品《融•绘》利用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进行现代“语释”,是一幅采用CG艺术形式创作的招贴设计。画面主体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通过颠覆“美猴王”的固有形象,加入“超人”标志等一系列手段,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融•绘”主题。

        群业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他的思考:人类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基因。在一切先进技术——从计算机到各类先进设备都成为“化石”的同时,人类不希望自己成为被数字技术“异化”的对象。

        对数字化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我所见到的群业艺术创作的两大主题,这也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现代文明的人文反思。




14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