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一本书和一个建筑是同等的结构:杉浦康平专访

2006-12-05 11360 0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杉浦康平是日本战后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创始人,在日本被誉为设计界的巨人,艺术设计的先行者。他将欧洲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之中,赋予设计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在书籍、杂志设计中注入现代编辑设计概念,以疾风迅雷般的创造力和不可思议的旺盛实验精神,设计出大量的精彩杂志,形成引领平面信息载体独树一帜的杉浦设计语言,对日本、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平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展在北京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如今,这股疾风带着惊雷又刮到了深圳。2006年12月4日下午,“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展暨“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家邀请展”在深圳雅昌艺术馆隆重开幕,2点,在雅昌艺术馆三楼报告大厅,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享誉世界的74岁日本国宝级平面设计大师,并对杉浦康平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杉浦康平先生身着一款改装自印度服的上衣,这个上衣的最大特色就是,领口比较窄、短,而袖口却比较大,可以捕风,加之杉浦先生走路总是风尘仆仆,所以,每每跟着就起一阵风,人们总是说他走路生风。

 

而对于此次展览为什么叫“疾风迅雷”,杉浦先生说,“疾风”能带来大量的“氧气”,让大地充满了活力。“迅雷”则送来了强大的能量,让大地生机盎然。杉浦先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像疾风迅雷般给世界一个惊喜和冲击,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

杉浦先生的书籍及杂志设计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和东方意韵,他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世界观得到了精神的养料,又从中国汉字得到了思维和想像的灵感,于是,他的设计就带上了很浓厚的东方色彩,然而,谈及这种东方风格,杉浦却透露,他的东方意识觉醒于西方人的冲击。1964年,杉浦先生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的一所设计大学任教,大学的校长让他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要求,只能说YES,或NO,杉浦先生觉得非常难,因为他觉得除了YES或NO,两者之间还有个中间地带,一个好作品也许会有缺陷,一个一般的作品也会有它的特色,这是很难接受的,杉浦先生被这个西方的思维模式给困惑了,他觉得实在无法融入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也是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身上有那么浓烈的东方意识、或者说中国的,日本的,亚洲的,从此,他决定要设计一种完全不同西方的,具有东方特色和个性的设计。

  谈到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与矛盾,杉浦先生指出,现代文明是从西方起步,现代文明不过200多年,相对人类漫长的文明史,现代文明是短的,却破坏了人类的和谐,所以现代人也开始反思这种文明,比如,西方就有人开始注意、留心东方文明,西方人开始考虑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在这一点上,当西方人试图了解、接近伟大的东方文明时,东方人、中国人应该给他们一个深的指导。

  最后,杉浦先生还表示,他很高兴能与中国四十位书籍设计家的作品一同展出,这些作品让他感到惊喜,他说,现代西方的书籍设计已经没落,日本的书籍、杂志设计也已经渐趋成熟,进入老年期,而中国,正孕育着一个伟大的希望。

 

杉浦康平访谈:

疾风迅雷

记者:你能解释展览名疾风迅雷的含义吗?

杉浦: “疾风”能带来大量的“氧气”,让大地充满了活力,“迅雷”则送来了强大的能量,让大地生机盎然。疾风迅雷合在一起就是,我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像疾风迅雷般,带来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议的力量,进入生活,进入人们的视野。

记者:你的设计包括很多领域,这次为什么首先想到或者说突出了书籍、杂志设计?

杉浦:这次展览是我50年工作的一个方面,特意聚焦了杂志设计。

迷宫式的中国文字

记者:你对中国文化、文字的继承比许多中国人还要到位。

杉浦:我从中国古代的天地、宇宙观,人生观得到了许多启发,灵感,我喜欢汉字,它很有意韵,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性,有着迷宫式的结构,让我心醉。

记者:你曾经说,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哪方面的?

杉浦: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书籍设计,那时候,中国的纸张都很薄,柔软,西方的书籍设计完全是另外回事,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正处于融合之中,中国式的书籍、杂志设计即将诞生,但是,在这个阶段,东西方的文化在嫁接的时候产生了不能完全融合的地方,但是,再过5年,10年,中国的书籍设计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路。

 

现在是西方文明接近伟大的东方文明的时代

 

记者:你觉得东西方文化在相遇的时候有无障碍?

如果全世界都用字母,那么信息的传播就会很方便,汉字这种复杂结构可能对现代信息传播有障碍,但正因为汉字的复杂性才产生了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的气势,这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无法具备的。汉字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体,所以,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空间,一个结构,一个故事,汉字的字意比较重。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也开始注重中国汉字,他们被汉字的精巧和意韵吸引,开始研究学习。

另外,西方西方文明也不过200年,计算机也不过只有几十年,人类的长河却长大6000—10000年,大的角度看,中西方的智者和文明都有很深的关系,西方的一些贤人、哲人也开始重新考虑东方的文明、文化,因为这是一种可以使人跟自然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西方人也意识到了这点,现在正是西方人接近伟大的东方文明的时代。

现在在书籍设计领域,德国有一个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他们也关注,甚至模仿中国,希望这个时候中国人可以对西方进行指点。

记者:你的设计,一开始很强调东方意味,现在似乎走向了平淡?

杉浦:我1964年去德国,在一所设计大学教书,那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大学,学生都很优秀,在技术上观念上也在欧洲超前,当时,校方要求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只能说好,或者不好,YES,或者NO,西方文明就是2个,0和1,或者YES和NO的对立,但我认为,除了这个YES,NO,中间还应该有其他的,有一个广大的空间(这一点跟中国的绘画有关系,中国的绘画,比如一座山,会有空间,留有余韵,这个西方思维是不允许的),我不能接受这个,当时,我就觉得我是属于东方的,有着东方的血液和基因。我决定设计属于东方色彩的强烈的设计。这就是最初的起源。

后来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设计方法,融入东方的理念、文明,设计出属于现代的东西方融汇带有很明显东方色彩的作品。

 

一本书和一个建筑是同等的结构

 

记者:你好像是学建筑的,但后来做了很多平面方面的设计,这是不是因为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缘故?

杉浦:我当时学了很多,绘画,建筑都有,我认为,古代的手工艺可能没有分工,当一个老奶奶要做手工艺的时候,他的内心涌起了创作的冲动,这个冲动是整体的,比如,她可能既有绘画的,视觉的,又有建筑的空间,同时,又有动剪刀的感觉,这是统一的,现代人却把它们分开了。平面设计也要融合建筑,比如,建筑和人,和空间,只有都融合起来,才是有生气的,一个人进家门,先到走廊,然后到客厅,然后才进入卧室,通过人的活动,空间就活了。如果把空间比做一本书,书有封面,是个整体,打开一本书,要有封面,环衬,扉页,然后是正文,故事,故事结束,合上书,跟人进入空间是一样的感觉,一个建筑和一本书是同等的结构,所以我就把建筑学上学到的东西都运用到了绘画上面。

中国最美的书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记者:如果让你评选一本中国最美的书,你认为这本书在装祯和封面上应该是什么样的?

杉浦:这个很难说,比如,在座的各位,男士可能只穿他的很酷的衣服,那是适合他的,女士则会批着披肩,这是个不同的思维,每个人的观点,标准都会不一样,所以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也是复杂问题。但我认为,中国最美的书还应该是中国人设计出来的,反映了只有中国才有的特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深度的书,这本书就在你们中国人自己的血液中,细胞中,或者DNA中,在这里会有回答。

“杉浦服”

记者:为什么你的衣着总是几十年不变?

杉浦:这是我从印度朋友那学到的启示。它很简单,你看它,直接套一下就可以了,袖口很宽,窄领子,所以,它是进风的,走路起来都带风,本来,印度朋友的衣服是很长的,但我把它给改短了,然后,印度朋友就说我这个不好看,我才觉得他们的那个不好看呢,他的太长了还要配个拖鞋,我被它改了,很多人就称它为“杉浦服”。

 


12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