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英国《金融时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中国热

2006-11-10 3537 0
  中国媒体所有关于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报道,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馆首次出现在建筑双年展上。确实,王澍和许江的《瓦园》能够如期搭建成功值得庆幸,因为无论是筹资、运输、过关、搭建以及进入国家馆图录,所有过程都非常艰辛。

  最终,《瓦园》以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占地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形式,呈现在军械库主题馆处女花园的草坪上、绿荫下,完成了人们期待的关于《瓦园》的传说。

  没错,《瓦园》是一件已经被诗意化的作品,然而它来自中国大量建设和毁坏的现场,作品中有建筑师面对现状和工匠一起思考中国本土建造艺术与当代可持续建筑概念的结合的问题。

  然而在绿园城堡的国家馆展区中,镶有巨大的“ITALIA”字样的建筑物属于意大利馆的主展场,无论是面积和展出规模都是历届威尼斯双年展之冠。

  意大利馆正对国家馆入口,几乎所有进来的人都会首先看到这个两边被绿荫包围的建筑正面,前几届展览,设计者都巧妙地对墙面和柱子加以包装利用,而这次确是用一张巨大的俯视城市立交桥的照片铺满在建筑立面上,视觉冲击力非常大。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上海,是意大利摄影家OlivoBarbieri在2004年拍摄的。

  中国城市的形象并不止于此,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建筑与社会》,如果我们把《瓦园》作为中国城市在建筑领域的呈现(实际上是一件意象型装置),那么在主题馆城市长廊中的上海的密度现状展示,就是中国城市今天的代表。

  按照轴线走进意大利馆最主要的展厅,突然有着非常熟悉的建筑画面出现在眼前,那是中国艺术家邢丹文的幻想摄影。画面的主要部分被建外SOHO的白色群楼所充满,而在环保楼下的立交桥上,有两辆汽车相撞,画面上一个比例非常小的红衣女士在招呼什么,好像是叫交警来处理事件,然而周围没有任何人,城市空荡荡。这显然是一幅虚构的画面,全部是拍摄模型,它让观者感到城市的巨大和无情。

  中国摄影艺术家王庆松的作品《宿舍》,则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是一组将几十张单人床和众多大多是裸体人物拼在一个画面上的摄影,一看就知道是表现打工妹和民工的生活状态。这让我想起刚刚发生过的苹果富士康血汗工厂事件。

  打工妹和民工是构筑中国城市化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群体。不只是我,我看到很多观众和我一样在这张作品前长时间停留。建筑师的职业不会去注意这些,而艺术家看到了,他们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面。

  虽然各个国家馆都在分别分发各种资料和布袋,最醒目的是一个绿布袋,上面印有“协同进化——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字样的背袋,它来自丹麦馆。

  好端端的丹麦馆整个被绿色建筑围布和鹰架所包围,就像中国的建设工地。丹麦馆展示的全部是关于和中国协同进化的问题。展示图册的前言有7页,刊登了205个大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之最。过去20年中,约有4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今后20年内,在中国预计将有4亿人迁入城市。在全球20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其未来的资源消耗量极有可能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目前,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从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中国数字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城市问题其实也是世界的城市问题,如果世界静观中国问题而不顾,那么中国将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和波及世界。至少,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经注意到这一事实。


3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