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马岩松:用中国哲学搭建“梦露大厦”

2006-10-12 20894 0


  9月22日,马岩松,这位2006年最炎手可热的建筑师,穿着他那双白格网状的ZVEZDOCHKA太空漫游运动鞋,出现在羊城晚报“金羊奖”推介活动暨创意先锋论坛上。
      两周之前,号称空中飞人的马岩松则引人注目地出现在意大利威尼斯,带着“MAD的中国——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主宰威尼斯DIOCESI博物馆,这是中国建筑家在威尼斯外围展首次举办的个展。
    “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他以疯狂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毅力,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超乎人人们对建筑想像的作品,在投标累积达60多次之后,他把视线转向国际,挂着“mad in China”的徽章,赢得了加拿大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当地一栋56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一瞬间,他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奇迹?是偶然的运气还是天才的创造力?当很多人议论当下中国是海外建筑师试验场之时,马岩松的海外“突围”,对那些更为年轻的建筑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启示的自由:那就是,马岩松能,我也能。
     

  

 


 

 当有着建筑界的“周杰伦”之称的马岩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是有点兴奋。一身得体的打扮,一副高挑的身形,一张没有皱纹的脸、两道浓眉、一双有点冷的眼睛、两簇分置唇上下的小胡子,有点酷,但并不张扬,他的口头表达简历含蓄,他的建筑和艺术作品却是异想天开,打开你想象的天空。

疯狂设计

    马岩松说真的很忙,前些天刚从威尼斯回来,在大师云集的威尼斯双年展,他以《MAD在中国———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打破人们对“MADE IN CHINA”的认识,这符合马岩松表达自我的个性。而他此次参展的北京的“2050”的系列作品,再一次让世界为之疯狂:天安门广场这个半个世纪以来,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广场,被铺满草坪,国家大剧院的“水中巨蛋”被掩映在绿树中;胡同的人将不再被放逐到城市边缘,拆掉一些旧的、重建一些新的,让它们相得益彰,这里将更在乎人的生活,而不仅是形式;整个CBD将以北京新中心的形象展现,一座更为疯狂的建筑覆盖在CBD之上,充斥着卢卡斯般的想像样力,营造了星球大战般的真实和传奇;北京的四合院中,跳跃出一组组崭新的建筑,并与四合院的灰色协调地融为一。
    这些疯狂的设计能否成为现实,被大多数人所怀疑。然而,马岩松并不介意,“一直以来,2008年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北京的梦想和希望,然而2008年以后北京是什么样的,北京长期的目标和想像力又在哪里?我们希望可以引领人们去思考这个城市的未来,建立更长远的信心和梦想。”
  马岩松的野心像长着幻想的翅膀,个个如同外太空间的“异形”的作品,得益于从师世界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被主流被会接受的“幻想家”。而扎哈又是天马行空顶尖高手雷姆·库哈斯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到师承的力量。马岩松第一个成名作品“纽约新世贸中心超建筑构想方案浮游之岛”,以水平城市的概念改变传统“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对于这天才的想象力,盖里给予了相当高度的评价:“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但是又和周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设计。”
   “什么样的空间才是最适合人需求的呢?”马岩松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和研究,他们的理念已经超脱于建筑,而执着于这些带有哲学性的建筑问题。

创造未来

  当问到在设计一个作品前,最难的是什么时?马岩松沉思片刻,坦率地说:“对于我们,最大的难点不是设计,而是观念。大部分人不太容易理解没见过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用时间来证明。”马岩松和他的团队,从未放弃他们的设计理想,两年多的时间内,他们不断地参加国内外投标,完成了六七十个方案,入围通常很容易,但最终总是很难被选用。在前不久MAD在798举办了个展时,人们印象深刻的是个展上那个写满文字的长长的白板墙,那篇一万两千四百多字的文章,可以看作是马岩松的自述。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通读之后,就会知道一个青年建筑师事务所,要在中国立足是多么艰难。
    相比于国内一向默默埋头苦干的建筑师而言,马岩松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国际竞赛的成功,对于一个还没有取得发方权的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可以坐到那个象征性的“圆桌”旁。在取得了国内几个项目中标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公开竞标,在加拿大被称“梦露大厦”的设计,在600个参选事务所中拔得头筹,成为马岩松疯狂设计中能够建出来的作品。如果说一部分建筑是附会某种形式,“玛丽莲·梦露大厦”则带给人无限遐思。“玛丽莲·梦露大厦’不是我们定的名字,而是当地一家著名媒体上的评论家这么叫的。他们认为,这大厦看起来可以与玛丽莲·梦露婀娜的姿态媲美。你不管是想人体,还是想龙卷风,还是其他蚯蚓也好,只要是远离工业就好。因为我们知道未来是更自然和人文的城市,跟传统工业没关系。”
    这个楼将于2009年建成,但开盘一周就卖光了。在大多数国人看来,“梦露大厦”设计的成功,或许是因为西方国家更容易接受超前的建筑观念。事实上,并非如此。西方国家做摩天大楼更喜欢采用竖线条来体现高度和技术,而“梦露大厦”的横线条和弯曲的曲线,这正是中国圆润和曲径通幽文化思想在他心中的沉积,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同样是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产物,马岩松的骨子里依然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处在一个焦躁的时代,很难产生严肃的思考,让建筑升华为像诗一样的视觉装置,需要想像力和挑战的观念。这位70后的建筑师不同于计力量“中坚”张永和他们致力于在新建筑上复活传统。而马岩松对传统和未来的有着不同的表态:“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走向国际

    马岩松以及他的同伴们,以独立工作室的形态存在并且迅猛成长着。中小型的规模、国际化的背景、新颖的观念、商业化的运作与宣传,这些年轻的建筑师以新生代的力量逐步立足于建筑界,横跨东西方之间,并且显示出强大而活跃的生命力。
     “跟世界对话,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让世界知道有人发出声响来。”马岩松的从来不遮掩自己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正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像赫尔佐格、库哈斯那样的明星建筑师走向国际一样,马岩松主动张扬地宣传自己,坚定而毫不谦虚地肯定自己,让那些行事低调的建筑精英们瞠目结舍。
    对于公众心中一贯默默埋头苦干的建筑师形象而言,马岩松的确有些另类。但这种另类正是中国建筑设计界开始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体现,更是建筑师商业化转型的一个代表。事实上,马岩松之前的张永和已经是这种创意产业全球化的产物,但是中国在21世纪初更为紧密地卷入这个网络,所以在马岩松身上表现得更为典型和激烈。
  马岩松对未来的想像力,从未停止追求。如同马岩松做过的鱼缸和墨冰,完全是一件标准的装置作品或者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艺术家、设计师与建筑师的界线,在这一代人中已经渐渐模糊。而现在他在最大的梦想是拍一部科幻电影,拍一部发生于北京2050年的科幻电影,“我很关注视觉方面的东西,把我们的建筑梦想可以通过电影来实现。”
     20世纪70年代人的创造力已经开始爆发了,包括建筑、音乐、绘画等等,中国的年轻一代将一定会在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正如马岩松所说:“这几年,很多外国设计师到中国来,但中国建筑师很少能到外国去!走出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马岩松档案:

    有视觉魔手称号的年轻设计师,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主修建筑设计。曾先后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与合伙人成立mad建筑师事务所。

马岩松精彩语录

    ●一个城市想树立信心这是好事,但是简单利用高度是特别愚蠢的事,你还没干,另一个城市可能会盖一个比你更高的,信心马上就会没有了。
    ●如果我当市长,第一件事就是把标准废了。
    ●荷兰,在旧的高层建筑里养猪,人家发展新农村,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农村保留农村的样,农村的事可以在城市中去做。
    ●当我中标后,我第一感觉是别人自由了,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坏小子做的东西还不错,所以就开始怀疑标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干和标准不一样的事了。
    ●人家都不给我练,我就当是锻炼,选不选我不关我的事,不选我反而挺高兴的。因为革命还需努力。但其实我也不想拿到太多项目,你干的多,错也许会更多,我不想城市又增添一个建筑垃圾。
    ●技术,永远是配角;人,才是主角。
   
马岩松作品:

 在马岩松的充满创意的建筑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对未来空间的思考。


●鱼缸 (2004年北京双年展)
    你是人不是鱼?通过这个作品,马岩松表达了建筑最后的对象是空间使用者,即使鱼不会说话。


●广州国际生物岛太阳系广场(2005 国际竞赛中标,正在深化设计中)
    建筑以开放的姿态漂浮在基地之上, 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了地面原本自然美好的开放空间。对基地内的三个文物建筑祠堂,观生陈公祠、华帝古庙、陈氏大宗祠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留,更是对古建筑所生存的空间的最大的尊重和继承。


●加拿大密西沙加市“玛丽莲·梦露大厦”  (国际公开竞赛中标,2009年建成)
   直线被意味着更多可能性的曲线所代替,这个建筑给人以无限暇想,有人说像女性婀娜的身姿,有人说像蚯蚯蚓,马岩松说只要不像方盒子,什么都成。



●浮游之岛---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 (美国,纽约 2002年入围作品)
    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横的的呢?马岩松的这个计划以其新的城市组织原则表达出我们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的质疑。


 



●800M----广州双塔西塔设计(2004)
   马岩松在2004年设计的广州800米双广州双塔西塔设计,两座楼都高400米,连在一起就称为800米,可以说是对追求高度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开了一个玩笑。

 


232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