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在老版画里怀旧和遐想

2006-08-02 2791 0

纸张尚未因岁月流逝而变得黄脆,油墨和颜料也并未变质暗淡,但这些作品里所反映的生活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看来有了浓重的怀旧意味。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初,年轻的应天齐创作的30多幅木刻版画和水粉宣传画,将在书吧里展出一个月,其创作经历也因此铺陈开来。7月29日的午后,他和参观者们谈起了那段充满激情和矛盾的创作经历。

艺术灵感源自生活

这个题目为“过去式”的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里大多有一种朴素而亢奋的气质。应天齐在讲座中说,把这些保存在箱子里,从未公开展览的旧作挂出来的时候,连他自己都觉得很陌生,当时的生活情景一幕幕浮现眼前。波普艺术的创始人劳森柏说:“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未必比生活更高明。”在应天齐最初的创作中,大多数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点滴,虽然缺少不了粉饰和美化。

在画展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画的一幅宣传画里,两位健壮红润的男青年正在比腕力,其他家庭成员围绕着他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客厅宽敞而明亮。应天齐说,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他下乡插队的哥哥和弟弟回城探亲时,经过劳作和锻炼,体格强壮,脸色红润,一到家便在桌子边比腕力。当时应天齐觉得下乡插队对兄弟们确实是一件好事情,这种情绪是真实的,但画中客厅的陈设则相当于他自己想象的乌托邦—客厅宽敞,地板清洁,桌子铺有桌布,五斗橱上放着收音机……这就是他当时所向往的奢侈空间。而实际的生活质量却是有天壤之别,应天齐当时一家九口挤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两张桌子拼起来便是床,姐姐睡桌面,弟弟睡桌底。

作品融入个人情感

就算在创作纯粹为公共性主题服务的年代,应天齐总是不放弃把个人情感融入公共性主题的机会,当时有人评价他的作品过于温情,缺少战斗力,但这股旺盛的创作热情却一直延续至今。

应天齐说,当他刚刚当上中学教师时,大年初一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排队唱歌去农村,给农民拜年送肥。于是他便根据这个素材,创作了《支农小分队》这幅木刻版画,既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貌,又符合“为工农兵服务”这个主题。

改革开放后,应天齐的创作题材豁然开朗,“为工农兵服务”不再是唯一主题,他开始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他在1978年所创作的《渔汛》,近景是一张渔网,远景是渔港忙碌的景象,画面抒情写意。同样的题材,他在1983年所创作的黑白木刻《出海》,明显有了更多私密性的元素,脸带红晕的女人手执针线,为即将出海的爱人缝补衣裳,这种情爱题材在更早以前是鲜见的。

创作有了新突破

1985年画家吴冠中的“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以及1986年由外国艺术家劳森柏引入的“波普艺术展”对应天齐的影响很大。当时劳森柏在中国的讲座引起了轰动,年轻的艺术家们甚至坐在讲堂的地上。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理论的刷新,使应天齐的创作领域有了新突破,从西递村、世纪末砸玻璃、大剪纸和对话观澜古镇后,对于当代艺术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关系,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近年来,应天齐经常有出国参观和讲学的机会,去年他去法国参观讲学时,现场演示水印版画的技法,同时还参观了著名的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在那里,应天齐意外地发现与中国历史题材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一幅画取材于《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幅年画,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画着天安门城楼,窗外有一个挑菜的知识青年走过,远景是克里姆林宫。当年这张年画的发行量很大,表达了一个公共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渗透了更多元素,取得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应天齐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许多行为堪称大型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当时他所居住的安徽省芜湖市有一条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两边的楼房全都被刷上了红色油漆,在夕阳西下时,走过这条街道,天空和街道都是一片红色,那个景象让应天齐至今难忘。他说可惜当年手边没有油画箱,否则一定要用画笔记录下来。他说,现在只是为观澜的一座古碉楼包裹上红色剪纸,都觉得算是一项了不得的装置艺术创作。

木刻版画在中国的思想传播史上立下汗马功劳,但中国版画的发展现状却不太理想,应天齐一直希望能通过努力,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这次“过去式”的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从美术馆转到一个和生活关系亲密的咖啡馆中,也许这样能更好地挖掘艺术家的文化思考和另类创作,更好地感知生活。普通的观众可以在老版画中怀旧及遐想。

应天齐简介

著名版画家应天齐为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代表作《西递村系列》水印版画曾多次获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等机构颁发的各种奖项。该系列4幅版画原作和印版近期以19.2万元成交,创造了当今中国版画拍卖的最高价。


3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