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动漫如何才能脱胎换骨

2006-07-24 17198 0
 中学以上的动漫迷喜爱的作品,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主人公大多设定为十几岁的少年,他经历的焦虑、烦恼,对自我的怀疑、对世界的不安,尤其贴合年轻人的内心。作品喜欢探讨生命的意义、关注自我的认知。这种有针对性和贴近性的宏大思想主题,是其他影视作品所没有的。

  ●主持人:龚丹韵

  ●嘉宾:郭虹(国家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新闻背景:上海刚闭幕的两大动漫展,仅6天就吸引了11.21万人次。动漫,这个我们曾经认为是专属于小孩子的低幼娱乐,如今却让牙牙幼童、莘莘学子、时尚白领等各年龄群体为之着迷。由此衍生出的动漫社团、cosplay(真人模仿秀)、杂志期刊、音像书籍等,更是俯拾即是。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火的只是日本等外国动漫。中国动漫尽管曾有哪吒、黑猫警长等经典形象,尽管有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的相关文件助阵,尽管有动漫产业基地的努力经营以及免税政策等的一路“绿灯”,可是中国的作品依然无法在中国人中火起来。除了产业机制,我们还忽略了什么?

  主持人:日本动漫夸张的大眼睛、圆脸蛋,稳稳地占据着中国市场的主流,让人忧心忡忡。然而仔细想想,观众不可能仅仅因为比例失调的人物就爱不释手,想必这些日式风格的背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吸引着动漫迷。急着与日本动漫“划清界限”之前,我们有没有深入了解过,年轻人喜欢的日本动漫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与传统的理解有什么差别?

  郭虹:我想不少人对动漫一直存在着误读,以为它是小儿科的娱乐。相比于中国把动漫当作儿童读物,日本是把动漫当作一个“平台”―――我称之为“泛动漫产业”。我们与日本动漫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正是双方对动漫不同的理解和定位造成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先搞清楚如今热火朝天的动漫究竟是什么,非常重要。

  动漫作为艺术表达的手段和载体,可以搭载的内容之广不亚于真人剧。除了儿童题材、奇幻题材,日本动漫还有针对成年人的生活题材、恐怖题材和哲学题材。他们把动画放在与真人剧相同的高度来对待和创作,面向的市场涵盖了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其地位与日剧平分秋色,因此整体的艺术质量、思想内涵,是单纯哄小孩的儿童片无从比较的。

  动漫作为更宽泛的概念,也不单指影视。由于动画片投入高、回报少,收益主要靠的不是动画本身,而是周边衍生产品。所以在日本,只要一个故事深受喜爱,就会紧接着推出它的游戏、电影,开发相关的模型、文具等。更有甚者,为动画片的配乐举办交响音乐会,为动画片的配音演员策划粉丝见面会。可以说,日本动漫的发达不只是动漫画内容的走俏,更是整个文化产业在流畅地转换、链接、整合基础上的发达。

  由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日本动漫的渗透力如此之强。单单一两部精彩的影片并不足以影响生活,可是当动漫被理解成一个“虚化”的产业平台,动漫创作的眼光和维度便会无限伸展,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整个文化消费活动都能与动漫挂钩,其活力自然难以估量。

  主持人:确实,我们很难想象动画片可以在任何频道的黄金档,正儿八经地播放给成年人看。但仅仅按照这样的概念理解,日本动漫与真人剧的观赏价值也就差别不大了,为什么还能形成独特的动漫文化热呢?

  郭虹:动漫作品的火热与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有关。由于家长、老师过于注重成绩,青少年刚开始面对人际关系、社会风气时,内心所积郁的诸多“成长的烦恼”难以向长辈们倾诉,社会上针对这个群体的相关启蒙读物也很少。所以在人文环境“集体失语”的情况下,不少擅长反思人性、善于刻画心灵成长史的日本动漫,就很容易“乘虚而入”,在青少年心中产生共鸣。课题组的资料表明,中学以上的动漫迷喜爱的作品,均有一个类似特点,那就是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主人公大多设定为十几岁的少年,他经历的焦虑、烦恼,对自我的怀疑、对世界的不安,尤其贴合年轻人的内心。作品喜欢探讨生命的意义、关注自我的认知。这种有针对性和贴近性的宏大思想主题,是其他影视作品所没有的。

  另一方面,在一个“DIY”的时代,观众往往不能满足于文本带来的愉悦,还希望通过自身的参与、互动来切身体验。日本动漫深谙此道,其衍生出的同人小说创作、人物模仿秀等,为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不断地“二次开发”着动漫迷的热情。受众获得替代性满足感的同时,也反过来推动了动漫产生滚雪球般的文化效应。

  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现在的新漫画是在日本漫画的底子上发展起来的,漫画技巧是临摹一本本日本漫画得来的,与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无关,后者于上世纪开创的漫画样式已经消失了。或许这有些危言耸听,但类似于分镜头剧本的日本漫画,其阅读效果就像一部“慢放”的影片,动感、镜头感和画面感,有时都不亚于电影。与此相比,传统静止的漫画样式确实缺陷明显。以小见大,中国动漫的未来,路在何方?

  郭虹:题材、样式倒在其次,关键在于文化产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能不能彻底打破呆板平庸。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这个时代的禀赋,特别想排遣烦恼,放飞梦想,喜欢看活力四射、荡气回肠的作品,从中寻觅愉悦、欢笑和情谊。如果不去尊重这些独立的思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中国动漫连市场都没有,更遑论推广民族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了。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纠正年龄误区。动漫是一门严肃艺术,并非低龄定位。创意如果敷衍了事,就无法让那么多大学生、成年人沉醉其中,而且连小孩子也未必感兴趣。即便是做给小孩子看的,也不能忽悠。像《樱桃小丸子》这种成本低、画面粗糙的作品都能让各个年龄层的人倍加喜爱,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可爱的成长历程,并不因为是孩子的故事就低幼化处理。

  其次,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要看准境内外共通的欣赏取向,关照新人类的审美,在内容上开创国产动画漫画的新纪元。尤其中国动漫迷已经有很高的国际欣赏水准,架空史诗、幽默逗趣、打斗悬疑,各种风格早已司空见惯,口味越来越刁。鉴于中国动漫的生产水平和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两头的巨大落差,国际水准成了本土作品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小修小补无济于事,零星的佳作还是带动不了市场人气,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次观念、手法、创意、眼光等全方位的脱胎换骨。


196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