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柏林构建当代艺术终端

2006-06-12 5310 0

 
  2004年2月14日,第三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在柏林东部的KW当代艺术研究院开幕。本次柏林双年展历时两个多月,将在4月18日落下帷幕。

  本届柏林双年展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位艺术家参加展出,他们带来的当代艺术创作将通过五个主题在KW当代艺术研究院、“马丁·格罗皮厄斯”大楼和阿塞奈尔影院(Kino Arse?鄄nal)向世人展现。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种大型国际展览的日益增加,随着策划人制度的广泛推进与日益巩固,大型展览的策划人似乎已经成为超越参展艺术家的热门人物,本届柏林艺术双年展由谁掌舵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任维也纳当代美术学院教授的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r)担纲本届柏林双年展的总策划似乎并不出人所料,他不仅是当代艺术教授、美术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展览策划人,曾策划过多个较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展览,是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中的一员。

  本届柏林双年展的五个主题分别是:“移民”(MI?鄄GRATION)、“城市状况”(URBAN CONDITIONS)、“音速世界”(SONIC SCAPES)、“时尚与风景”(FASHIONS AND SCENES)以及“别样的电影”(OTHER CINEMAS)。个性是双年展的一个卖点,因此,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术让自己的展览独具风格,大概是每个策划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次柏林双年展的策划人在主体框架的概念上大做文章,象征性地借助网络技术中的“hubs”(网络集线器)概念,让五个“主题hub”构架起当代艺术的网络空间,就像是网络中的五个终端,它们彼此独立却又彼此相关,共同构筑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代艺术景观。

  本届柏林双年展三个会场之一的KW当代艺术研究院曾经举办过第一、二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此次它不仅再次参与柏林双年展的展览工作,而且还是第三届柏林双年展的机构合作伙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曾是一些贫困潦倒的青年艺术爱好者的聚居地和非正式的展览空间。德国统一以后,这里成为柏林当代艺术创作最为活跃的领地,代表柏林、德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的重要展览在这里频繁登场。1994年,此地被一家基金会买下送给KW当代艺术研究院。

  本届柏林双年展的另一个展出场地———“马丁·格罗皮厄斯”大楼———是柏林双年展的新成员,作为首次加入柏林双年展的机构,它拿出了45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供本次双年展使用。“马丁·格罗皮厄斯”大楼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它始建于1881年,由建筑师马丁·格罗皮厄斯(Martin Gropius)和黑诺·施密登(Heino Schmieden)设计。起初为美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 1921年以后为古代和东亚美术博物馆。二次大战中,由于受到炮火的袭击,博物馆的建筑受到严重破坏,直到1978年博物馆的才得以重建。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物馆开辟了一个提供开展各种艺术展览活动的空间,并在这里举行了多个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

  让电影成为当代艺术双年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柏林双年展一大特色。以“别样的电影”为主题的本届柏林双年展电影展将在阿塞奈尔影院举行,阿塞奈尔也是首次参加柏林双年展的新成员。阿塞奈尔始建于1970年,是德国第一个非商业性的电影院,是宣传世界电影艺术,推动德国艺术电影、实验电影发展的重要机构,也是柏林电影节的主要参与者。



(yoboart-张友波-编辑报道)


5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