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2006-06-12 8092 0

“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建立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它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威尼斯双年展”就是当代艺术的“晴雨表”,反映艺术实验的美学变化和创新观念的动向。中国在“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建立“中国馆”,不仅体现了中国参与国际艺术舞台的积极姿态,而且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作为政府文化项目,中国馆的项目实施也开始了在重要国际展览中遴选策展人和策划方案的机制。主管的文化部首先组成了一个由资深艺术家和评论家构成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会邀请数位批评家和策展人提出展览方案后,从中遴选出方案。最终确定展览主题为“造境”,策展人范迪安、王镛,助理策展人黄笃,专员阎东。

原计划在威尼斯实施的中国馆展览,因为客观原因不能成行。通过与“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波那米及威尼斯双年展委员会的讨论,找到一个新的方案,即“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东美术馆”,它既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又表示对威尼斯双年展的尊重,也是跨越文化边界的实践,还是广东美术馆积极参与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体现。这无疑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具有开创性意义。这种想法获得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和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因此,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和文化部所属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主办,将于2003年7月25日至8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展出。

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五位艺术家组成:展望、吕胜中、王澍、刘建华和杨福东,展望的《都市山水》、吕胜中的《山水书房》、王澍的《拆筑间》、刘建华的《日常-易碎》都是为这次展览创作的新作品,只有杨福东的录像作品《天上天上,茉莉茉莉》仅在2002年“上海双年展”展露过一次。

中国馆主题“造境”(Synthi-Scapes)一词显然蕴涵了一个从动词转向名词、连接艺术语言学和艺术社会学的象征,同时,也演绎具有“国际性”与“当代性”叠合文化主题的内涵。策展人经过与资深艺术家和评论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艺术家方案的评审,并在与艺术家反复认真仔细地讨论、推敲和斟酌基础上确定,我们密切关注到双年展“梦想与冲突”的主题,并不依附于该主题,而是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实际上,面对中国“都市化”和“全球化”,几乎所有新的文化命题由此而来,于是,中国馆的策划构想则反向追溯到自然,恰恰折射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惑,既是中国的文化命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更富有哲理而含蓄地回应了“梦想与冲突”。中国馆着眼的是自身文化的“前沿”:挑战和超越。这无疑正充分再现了今天中国文化变化、动感与冲突的复杂性,在视觉语言和艺术观念上,艺术家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混合,“传统”与“现代”的杂揉(hybrid),“拆”与“筑”的实验,“个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拼贴”与‘解构“(de-construct)的过程等情景。因此,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拓展了媒介,而且保持自我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并突出了作品、观念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我们在这个展览中把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整合“,调动了每个艺术家的长处,给予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我们希望展览”营造“出作品与展览的整体空间,个体的表述与共同的文化主题之间以及多种媒介之间互补辉映的艺术结构和文化语境。
 
 
 
 
 
 
 
 
 
 
 
 


8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