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城市建筑美学:城市形象的设计

2006-06-12 10536 0

  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打起了十分的精神,在城市形象设计上绞尽了脑汁,虽说仍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这种努力毕竟是应该肯定的。同样,为迎接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到世博会那年,上海便要建成博物馆150家,除开人所共知的历史、艺术之类的博物馆外,还有诸如银行博物馆、造船博物馆等专门类别的博物馆,作为一个开埠不到200年的现代大都会,这么做,正是扬长避短,用心良苦,虽然还会有不少批评,但大致目标还是不错的。

  广州呢,广州为迎接亚运会,自然也在大兴土木,力图改善自己的城市形象。虽说广州有3000年不衰的古港,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近代三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当然,还是珠江文化的中心、当今改革开放的前沿,论历史,比北京长得多;论与国际接轨,最早拥有现代意识,同样不逊色于上海。但是,即便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营销城市》一书中,仍是这么说的:“……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广州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正统的文化,具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这种封闭的人文文化特点,使广州不能成为文化的先行者,制约了广州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也制约了广州的发展……”因此,“其他一些具有潜力的城市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一段评论,亦让我联想起有人给这里文化定义为“小庙文化”的讲演。无疑,这是出自于对广东文化的无知与偏见,其理论根基仍是“中原中心”论,是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论,不值一驳的。问题在于,这些理论,何以仍在广东自己的高校中流行,无论高校中这些学者是否本地人,可他们终归要对当地的历史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上述的理论,比19世纪来华考察多次的德国学者利希霍芬都不如,连他都认为广东大气,有“经营大交通业大商业的才干”,其“审美意识优于其他地方”——不过,请留意,他当是基于“西方中心论”而得出的结论,毕竟广东文化乃至珠江文化,比中原文化易为他理解一些、或容易契合一些。

  今天改革开放之广东,其高速的发展,是印证了利希霍芬的断言,还是给某些学者以佐证呢?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我们遵奉的,当还是“事实胜于雄辩”吧。

  话又说回来,广州在建树自己的城市形象中,又该怎么把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来呢?怎么才能根除他人的偏见呢?

  近日,在参与越秀、芳村、海珠、黄埔等区相关的文化策划与城市规划中,倒是有一些想法。的确,即便在某些景观评选中,我们似乎有些偏重于现代设施,而排挤了相当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像黄埔军校如此著名的纪念地也都未能入选。其实,有些现代设施,尚未经受历史考验,仅拿高度为参照系,过不了几天便会被别的建筑超过。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际上已有过的城市形象建树的先例。如16世纪,意大利则有“在图板上设计出来的”帕尔马洛城,19世纪至20世纪,两个巴黎——古巴黎与新巴黎,以及其推行的闻名的奥斯曼改造工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美化大手笔,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沿此思路,我们能不能考虑,在广州的老区与新区,由于各自的“文脉”与现状不同,其建筑乃至整个的城市布局,在确立其格调或主题上,当有所倚重而不千篇一律。当我们如数家珍地说起越秀区是古南越国的皇宫所在地,不仅有宫廷花园、越王台、南越王墓博物馆,还有慧能剃度的光孝寺、道教五仙观、伊斯兰教光塔及基督教石室;当我们历数扶胥浴日、东海渔珠以及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柯拜船坞等黄埔区的景点;以及海珠区的大元帅府、花塔、南石头“东方奥斯威辛”,还有芳村区的花地、黄大仙祠……是否心中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了呢?

  而对于新区,如天河、白云区,亦无须学他人的什么巴黎风格、荷兰情调、比利时什么的,亦可找出自己的思路来。

  如此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方有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气派。


11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