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书装之美之中生代书籍设计家访谈

2006-06-12 2739 0

  郑虹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郑虹:张守义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一个郑虹》,说的是对这位年轻女子的惊奇。在书籍设计界,郑虹因为既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也不在出版社体制而显得与众不同。在装帧大展上,她已经连续3届获奖,从当年的铜奖、银奖到“六展”的金奖。主要作品为大型画册《华夏之路》、《康定》、《中国西部风光》等。


          郑虹代表作品:《华夏之路》装帧设计。

  我不是专职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我有一份固定的职业:《中国摄影》杂志的美术设计主管,业余时间做书的装帧设计是由于我对书的喜欢,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使工作和兴趣得到统一,设计界像我这样状态的人可能不多,平庸一些的呆在了体制内的出版社,优秀一些的则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自己的工作室固然很好,可是你知道,一旦成立了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了市场。那么就必须服从市场的规律,设计师设计图书的时候就不仅要考虑形式、内容、工艺,还必须要考察客户的要求和成本的核算等等。工作室要生存,就要去适应各种各样的客户和选题,相对而言,我因为不存在生存的压力,在书的选题上,选择的自由度就大得多了,我可以只选择我喜欢的选题,比如文化、文物及艺术类的大型画册。

  做了这么多年的书,我的感触也颇多,把每本书的设计都当做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认为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工程,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封面、内文版式,把握电分图色,还应当考虑装帧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的应用,而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使这些手段更好地为主题内容服务,体现出整体感。

  现在当我们走进一家书店,各种各样的图书使人眼花缭乱,设计师的设计手法显而易见,我个人认为这样看得出设计的书,是不成功的设计。一本真正优秀的装帧作品,应当是让读者感觉不到设计,只觉得如此赏心悦目,这样的图书才真正是美丽的。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芸窗笔记》,是我国老一代装帧艺术家卫水山先生所赐。我觉得书上所说的一些内容特别好,他谈到的有关美术编辑与行政领导之间的矛盾,至今还是存在的,这也许就是阻碍我们书籍装帧进步的一个原因吧。

  工作室的普及也带来了另外一种后果,那就是设计师文化水平的降低。其实书籍设计是一种文化事业,很需要设计师对作品有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我做一本文物画册,这种认同感就非常强烈。但是电脑的出现在事实上降低了设计的门槛,其实设计绝对不是在电脑键盘上就可以解决的东西。

  限制设计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比如纸张、比如印制工艺,现在我们国家的印刷设备已经和国外没有差别,在工艺感觉上其实也差不多,比如我的作品就曾经在国际上获得过印制大奖。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精品图书方面可以做得非常好,但在整体水平上,和国外还是有差别的。

  这里面的原因,肯定有工艺的因素,但是在设计师的层面,我想问题也是不少的。市场化给优秀的设计师带来了机会,也给一些不那么优秀的“设计师”提供了空间,其实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韩济平

  设计家应该“为读者当秘书”


  韩济平:198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从事美术编辑、编审工作20年,现为北京印刷学院教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图书特奖,全国首届平面设计大赛一等奖。主要设计作品有《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藏书家》系列和《蒋维崧书迹》系列等。


          韩济平代表作品:《藏书家》。

  新京报:你的设计作品里,你最喜欢的《新诠详注:文化偏执论》和《孔孚》系列作品,我感觉都是很个性的设计,它们被市场接受的情况怎么样?

  韩济平:这些书都不是大众读物,它的那部分读者的反应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书的作者也很满意。但《新诠详注:文化偏执论》曾经让出版管理部门提出过异议,因为它的切口是斜的,不符合出版管理规定。我为此写过设计陈述报告,陈述我采用这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我觉得过去的一些规定可能不太适合目前的出版发展情况,今天的读者是接受和喜欢个性化的设计的。有些违反规定的地方可能恰好是设计家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的发力点。

  新京报:作为一个装帧专业的教授,你是不是觉得艺术个性与市场需求是不能并存的?

  韩济平:我强调设计的价值,意思是做设计时考虑设计对象的需求,你的设计能够实现设计对象的目标。我设计过很多种类的作品,它们需要使用不同的设计语言,都有自己的规律。比如能在主流评奖中得奖的作品,它们一般来说比较强调专业技术,讲究设计语言,比较严谨,不能过于个性化。但如果是一本大众读物,那么它的设计就必须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它需要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设计,这样能够吸引读者关注这本书。

  新京报:你在做设计的时候遵循什么设计理念?

  韩济平:现在的设计家应该是“为读者当秘书”,设计家通过了解书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设计想法,让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了解这本书。另外,我强调设计师必须懂得时代的需要,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情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是不一样的,可以细微到对纸张材料的要求的不同。设计者必须触摸到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才能被这个时代的读者接受。

  新京报:设计实际上是为两者服务,一个是读者,还有一个是出版者,或者说是作者,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怎么协调?

  韩济平:我觉得现在的设计更强调个性化,个性化指的是一本书的风格、内容的特点,必须通过设计表现出来,甚至一个作者的文学气质,也要通过设计表现出来。

  新京报:这几年中国书籍装帧行业发展很迅速,作为一个设计者,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韩济平:现在不应该叫书籍装帧而应该叫书籍设计,实际上这是根本的变化。装帧是一个动词,带有手工操作的意思,看起来好像你一个人可以设计制作一本完整的书。而设计有职业分工含义,设计家完成的就是设计工作,只是一本书完成过程的一个流程。



  张志伟

  设计创新首先要求继承

  张志伟:198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现为守望者艺术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作品《世界名画家全集》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首届中国平面设计大展书籍装帧艺术展一等奖。《冯至全集》获北方十省市书籍装帧艺术展一等奖。《东瀛美文之旅》获北方十省市书籍装帧艺术展一等奖。

  我国的图书装帧设计仍处在发展阶段,相对德国等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来说有差距,还处于学习阶段。

  此外,中国设计教育是直接从美术转过来的,因此延续了感性大于理性的特色。这是特色,但也要借鉴,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我经常参加一些装帧展览的活动,感觉我国的图书装帧设计水平提高还是很快的。

  原来我们的图书与港台相比差了一个档次,但现在总体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他们了。整个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图书装帧水平的提高,这个行业也随之而繁荣起来了。香港的图书装帧设计要好一些,而台湾则慢一些,这是因为它的文化资源比较狭隘。而在内地,文化资源的丰富给设计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出版者现在比以前更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但认识上还很不够。读者现在对于图书的整体设计很重视,但是,由于出版还没有完全市场化,领导不够重视这些———即使书的装帧设计很差导致书卖不出去,也不影响他的职位。再加上一些出版社领导都是行政指令任命的,部分人本身不懂出版,对书也没有什么感情,审美能力也差,这很容易使一些优秀的设计被扼杀,而低俗、平庸的设计却在市场泛滥。

  装帧设计的创新主要是针对原有的模式、欣赏习惯和传统而言。创新首先要求的是继承。很多人不明白传统的精神就开始创新,这很容易违背基本的艺术规律。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它要求的就是形式服务于内容。纯粹的形式与图书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是相违背的。如果不管内容,按照同一种形式包装显然不符合装帧设计的基本准则。一个合格的设计者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才开始设计。而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则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要多读书而不能仅仅依靠美术方面的特长。



  冯耀午

  消灭艺术家的个性

  冯耀午:耀午书装设计工作室设计师,由他领衔的北京耀午设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书籍封面及书籍整体设计。其设计基于对中国图书市场的透彻领悟及独特的创意表达,现在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工作室之一,设计了大量畅销书。主要设计作品有《解决》、《基业长青》等。

  新京报:你设计的很多书都是非常畅销的书,作为一个设计家的你是否会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市场要求之间矛盾?

  冯耀午:做书装设计我一直强调要消灭个性,做书装设计的人首先要明白的是,书是商品。书装是商品的广告,是为书服务的。在一堆图书里,抓住读者眼球的设计就是成功的设计。所以,书装主要任务是要把书的思想,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也就是消费者,让最大层面的读者能够注意、领会、接受,最终实现信息思想的传递。

  新京报:我觉得一个设计家的成功首先依靠的是个性,放弃个性将会导致设计的失败,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冯耀午:我认为设计家不能有过强的设计欲,但必须有设计感。每本书都不一样,所以,书的个性是必然的。艺术家如何依靠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书的个性,并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让书装设计成为图书信息的引爆点,我觉得这才是体现艺术家才华和个性的地方。如果设计师强调自己的设计个性那就有问题了。表面上容易看成是创新,实际上是个人自我表现,做设计没有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老实就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全心全意为客户为作者找到推广的语言、思想的外衣,为读者展示精神食粮。我一直坚信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新京报:如果说书装是图书信息引爆点,你是如何为一本书寻找它的信息引爆点的呢?

  冯耀午:首先,了解书的内容,给书穿衣服先得了解它的特性;第二,了解书的市场定位,它是给什么样读者群的读者看的,要适应读者的口味,力争在同类作品中出类拔萃;第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不要有定法和习惯,没有风格的风格才是一种真正的风格;第四,我的设计理念比现实高一点,我强调作品的亲和力,我认为过于阳春白雪和太俗都不容易被读者接受。


2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