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走近叶浅予

2006-06-12 17445 0


  当代画家叶浅予在他88岁生日后不久圆寂,度过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于1907年出生在浙江桐庐,生肖属羊,乳名就叫阿羊。他一岁时,正是光绪归天、溥仪继位的年月,故自称“清末遗童”。

  阿羊自幼好画,作画的工具就是厨灶烧剩的炭块。先在厨房画,再延伸到厅堂,画龙,画虎,画一切见到的事物,可称之为“厨房艺术”。

  他的第二艺术制作是糊龙灯,糊送灶神爷上天下地的纸轿,这是一种手工艺,还需用笔用色的图案功夫。

  第三种艺术就是画戏了,画戏的老师是他的大表姐胡家芝。她的父亲胡奏平是桐庐有名的书法家,当地商店的金字招牌大多出自其手,家里厅堂摆着大画案,纸笔齐全,广交各方书画同道。每年夏季祭祀芦茨菩萨,社戏连台,胡家芝就随母到外婆家作客看戏,带领小表弟们制作戏中人物的纸偶。阿羊是她的热心学生。浅予到了晚年还常提起这位比他长寿的大表姐,并为她的剪纸集写序言。

  度过童年,进入少年,家道也开始走下坡路。父亲安排他的出路是到杭州进盐务中学,希望他毕业后在盐业这个铁饭碗里谋个生计。没有想到,“盐中”的教导主任胡也衲是位画家,善作大笔写意花卉。

  纶绮(阿羊的学名)进了“盐中”,倒是如鱼得水,正规接受造型训练,背起画架踏遍西湖各处。跟他同班的申石伽后来成为杰出的山水画家,晚年尤为画竹出名。比他稍后的陈从周成为知名的古典园林建筑专家。他们不忘师恩,近年为贫病以终的业师在永康重新修建了墓碑,体现了中国尊师的传统。

  叶浅予后来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他的学生也很尊敬他。前些年他们还搞了一个“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定时定地聚在一起,边走边谈边画,开办师生画展,是颇为新鲜的一种观察生活方式,也是师生情谊的范例。

  幽默细胞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生活中的笑料经过夸张,便容易引人发笑。像王先生雇填鸭师备料填肥自己的趣事,只有漫画家才想得出。天生开心的浅予,身上有许多幽默细胞,他常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我画了一阵国画之后,有时总想作一两张有趣的漫画,说这是条件反射也好,是玩世不恭也好。”漫画家好幽默,予人玩世不恭的印象,则是误解。浅予说:漫画家笔底针对丑,心目中有个美的理想在指导。丑极则美,由丑到美,漫画家是这样处理他的形象素材的。

  浅予生性活泼,开朗豁达,而又随心欲不逾矩。我寻索他的思想根度,从父祖辈的身上,似乎长到他道家为体、儒学为用的底子。漫画家的幽默,使他生活中充满兴致,即使7年秦城囹圄的孤寂,也没有击倒他。

  艺术宗旨

  叶浅予的艺术宗旨是自强不息。他一生勤奋,作画千千万,出版画集文集几十种,晚年“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还写成了一生的回忆录,连童年的事也补成,准备修订时补入。诗志言,他近年还不计平仄写起旧体诗来。诗如其人,类皆透明。

  总括浅予一生的艺术,可以归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漫画。以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开其端,《小陈留京外史》发于中,《天堂记》殿其后。这是浅予艺术的发皇期。上海杂志公司在三十年代后期出齐了他的王先生、小陈漫画集,留下了一份上海生活的形象资料,描绘了市井的众生相,推出了一套现代官场现形图。

  第二类是速写,叶浅予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他从30年代起就速写本子不离身。那是从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处学来的。速写本成为画家的形象库。浅予速写,自然以舞台人物最有名。年轻一代人认识浅予艺术是从他五六十年代发表在报刊上的舞台速写开始的。他的速写,大部分是用铅笔线,从《天鹅湖》开始用水墨改画,线条减至无可再减,堪称减笔大师。

  第三类是舞蹈人物画。40年代,叶浅予离开漫画,走向国画。第一批作品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画天竺舞,用色厚重,线条工整流畅,有点壁画风。对这批画,徐悲鸿的评语是:“浅予之国画,如其速写人物,笔法轻快,动中肯綮。”宗白华的评语是:“浅予的印度舞面,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

  到了60年代,他的笔墨解放,出现了画舞的高潮。代表作如婆罗多舞和献花舞,和阗装和夏河装,画上人物洒脱、妩媚、奔放,画界咸谓浅予舞画,60年代是高峰。可惜一阵政治狂飚,打落了他的画笔,掐断了他的艺术黄金时期。

  70年代后期,他重握画笔,把全部感情倾注到家乡的山水人物。他以两年之期,三易其稿,画成《富春山居新图》长卷,以后又再画《富春人物画谱》百本,老笔纷披,重见他30年代画漫画时的姿肆笔墨。这时期,他不以画舞为满足,尝试国画与漫画的融合,《长安怀古》四题便是。半坡纹、马嵬坡两题,都是有点漫画味。黄苗子说有点马蒂斯味,这当然是画家寻求绘画形式色彩中的一种巧合。

  造形、造形,造形艺术就是创造形象的艺术。中国画延绵千余年,直到齐白石,总结造形原则有“似与不似之间”一句话,有时也说为“不似之似”,真是说得极明白,极透彻,极概括,一句话就把画理说清楚了。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用浅予的说法是不能遗形传神,也不能死抠细节。前者就是那种抽象画,后者大概就是照相画了。浅予是白石的信徒,所以主张以形写神,有神才灵。

  感情生活

  他称第一次恋爱为“纸上谈兵”,跟杭州女师学生王文英谈朋友无结果。22岁时,奉父母命回乡和罗彩云结婚。罗是旧县人,距城10公里,是唐以前的县治所在。

  旧县罗家是桐庐望族,罗家祖父在外面做过两任县官,致仕后回籍盖了个花园别墅养老。罗家花园在当地小有名气,园内以白兰花最有特色。每逢初夏花期,罗家一早就派专人把刚摘下的白兰花送到县城亲戚家供女眷佩戴,是很风雅的礼物。

  彩云生在罗家花园,父祖都是士子,她却不愿读书,成年后终日陪着有洁癖的老祖母打麻将,成了个半文盲。叶浅予跟她成婚后,无共同语言,没有好感。罗氏为浅予生了一双儿女,儿子叫申 ,女儿叫明明。儿子继承父业学了画,专攻水彩。成家后,奉养生母,尽人子之责,并劝其母跟父亲办了离婚手续。罗彩云在“文革”中发现身罹癌疾,怕不治受苦,服过量安眠药而逝。浅予出秦城后闻此讯,深为自责。

  使叶浅予离开罗彩云的是梁白波。女画家梁白波,广东中山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天分甚高,思想激进,用的笔名就叫“Bomb”,后从朋友劝,改为“Bon”。她在做学生时,曾参加过共产党组织的南京路飞行集会,后去菲律宾一个中学教画图。回国后在《时代画报》与叶浅予相遇,一见钟情,遂成情侣。

  梁白波是油画家,是上海油画沙龙决澜社的成员,主其事的是庞薰和倪贻德。白波的艺风大胆而泼辣,她画的抗日宣传画也有阳刚之气。但如苗子所说,有点疏懒,故留下的作品很少。1938年她在武汉离浅予而去,与空军军官陈恩杰结为夫妇。

  陈苏州人,是陆志庠的小时同学,她因陆的关系跟梁认识。他们婚后从南昌基地移居成都基地。梁白波在这一长段时间内几与艺术界断了关系,只是从新疆回上海时与郁风、苗子在国际饭店一见。她最后还是和陈分了手,从台南到台北,在廖未林所办的陶艺厂画瓶子,为林海音所编的《联合报》副刊画插图。她后来在致林海音信中把自己比作一块可以随意丢来丢去的抹布,心情凄苦,最后导致精神分裂,在台南海边一间小屋里郁郁而终。

  几年之后,我们从席与群的美国来信中得知此讯,浅予闻之黯然。80年代初他去武汉讲学,特地跑到武昌昙华林文华大学原址前三厅驻地凭吊故人。梁白波当年住三厅的孩子剧团宿舍。他对白波为他所作的牺牲是永世难忘的。

  戴爱莲是舞蹈大家。她与叶浅予的结合,有点离奇。她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里尼达岛。英国的温莎公爵逊位后一度到那岛上去做过总督。她后来随母住在伦敦学舞,芭蕾和现代舞都学过。她在伦敦时倾心一位捷克雕刻家,失恋后到了香港。因特里尼达老乡陈友仁(中国早期外交家,其子陈伊范是画家)的介绍,认识了宋庆龄。廖梦醒为筹办戴爱莲的舞蹈捐献演出,介绍她跟叶浅予认识。他们由相识而相恋,由相恋而结婚,速度极快,完全由女方主动。可能是她为浅予的艺术才华所吸引,也可能是为了填补伦敦失恋后的感情空白。那时,浅予也刚失去白波。

  他们倒真是缺少共同语言,因为戴爱莲只会说英语。但艺术上的共同语言,使他们的感情生活丰富而新奇。戴说在香港只知浅予是位画家,到了内地方知他是如此有名。她婚后曾因妇科病回香港手术,术后医生告诉她不能生育。戴说,她当时哭了,因为她真心想与浅予有一个孩子。她后来便把罗彩云所生的明明视同己出。

  1950年她弃浅予而与她的舞伴丁宁成婚,“文革”中为丁所弃,所以又找到了明明。这些年,戴每年跑英国,大部分时间居海外。朋友们劝她与浅予复婚,她没有同意。我猜她在英国已有感情牵连,又听说她住在一位雕刻家的家里,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那位捷克老恋人?那位雕刻家去年2月弃世,3月戴赶回北京开政协会,原来居处已借出,没处落脚,明明便把她接到浅予家,她也坦然接受,使浅予大感意外。她开完会又回到伦敦料理雕刻家的后事。没有想到画家浅予在她走后不久也以多病并发而弃世。这样的人生结尾有点辛酸。

  王人美是大明星,渔光一曲,使她名满天下,但她把成名看成不幸事,她在电影界有“野猫”之称,下嫁电影皇帝金焰之后,丈夫要她在家里待着,她则不甘心作“家猫”,生活观不同,不免发生磕碰,最后还真的分手了。50年代初在上海,一次政治学习逼得她的思想钻了死胡同,不实之词让她想不通,导致精神分裂,被她的姐姐接到北京去养病,病愈后到“北影”安身。她和浅予都已独居多年,好事者吕恩把他们撮合在一起,结了婚。幽默大师华君武说浅予是专找“霓红灯”的老婆;见到他家的新陈设,说他发了妻财。因为浅予不攒钱,显然是王人美置办的家具。

  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出现危机,因为两个中年人的生活都已各有定规,要适应也难,所以磕磕碰碰,矛盾不断。王人美责怪他是大男子主义。幸而理性占了上风,磕碰30年,倒也至死没有发生婚变。王人美是湖南人,湘女多情,她先对金焰有情,后来对浅予也有情。在他生活中的4位女性中,对他的健康和生活关心得最多的是王人美。1975年浅予从秦城出狱,王人美和他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一本正经,好像一对老干部的结婚照。照片上的浅予已没了胡子,秦城不容许犯人蓄胡,出狱后来不及长出,直到“四人帮”倒台,他才蓄起短髭,如他壮年时的模样。

  他的生活宗旨是知足常乐。他一生收入不少,但自奉不丰,待人却不薄,他从不攒钱,钱多了就要想法散去。他常说,一个人不能没有钱,也不能太有钱。没有钱苦恼,钱太多烦恼。所以秦城7年,落实政策时发还他被扣的工资三万元,颇让他难以处置,引起了一阵“小富翁的烦恼”,最后是捐出了事。事先没跟王人美商量,她虽有点不快,却也引动她给附近的小学捐5千元让他们买一架钢琴。

  浅予有句顺口溜儿记其事:“平反冤假错案,补发工资三万,难煞老翁穷汉,捐讫浑身舒畅,老伴生性好强,搜出多年积攒,五千一架钢琴,送进小学课堂。”

  80岁以后,浅予年年都要回老家住一两个月。他考虑再三,1988年把自己的全部作品赠给家乡,连带把70件藏画和800册藏书以及画册,也一起送去。有位文物家估算了一下,时值当在几百万元。桐庐考虑到画家年年回来,总住招待所不是办法,花了几万块钱盖了一间民居式的富春画苑,供他回乡时居住,他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碑序刻石记其事。草图请陈从周过目,老同学认为太简陋。浅予说,就算是个草堂吧。

  浅予一生豁达,也一生谨慎。他艺术上奉献甚多,而所求也有限。

  来源:《叶浅予》

(CSC编辑)


19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