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沟通—自六十年代起的英国平面设计展”将在京举行

2006-06-12 4465 0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2003年成功举办了“新居家时代”(室内设计展)和“设计盛宴”(工业设计展)后,2005年又将带来另一重要的平面设计展览-沟通(Communicate),一个集自六十年代以来英国独立平面设计代表作品的展览。

  “沟通”是第一个探索英国平面设计最新发展状况的重要展览,它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展览将展示600多件崇尚独立精神的英国平面设计师的作品,包括七个部分组成:出版、标识、艺术、音乐、网页、社会现实和设计师原创。

  此次展览将展示一个令人激动的、多层面的英国平面设计,同时追溯和阐述平面设计在英国的发展,并聚焦于较小的独立工作室及团队过去四十年里值得称赞的极富于创意、革新和高度关注的设计作品。展览中的作品不但具有艺术原创和审美欣赏价值,而且它们已在实际的商业文化运用中广受大众的欢迎。

  展览汇聚了超过100位英国平面设计师的作品,其中不少是曾经影响英国平面设计领域发展的著名设计师。展览作品不但以平面海报的形式展出,在网页和音乐等板块的展览还将以多媒体互动的方式进行展示,让观众能更深切的体会平面设计的文化渗透力,并了解“平面设计”的多领域创意。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希望能为国内设计界的朋友们带来代表英国平面设计最高水平的作品,为中英两国的艺术设计领域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研讨会及公众讲座,务求以多层面的形式让更多的大众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此次活动当中。

  展览时间和地点

  时间:2005年9月6日至22日,每天9点至17点

  地点: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一层中心展厅(北京海淀复兴路甲9号)

  展览导言

  《沟通》呈现给诸位崇尚独立精神的英国平面设计师的作品,时间跨度为六十年代至今。这些设计师有的自己运作,也有的三三两两结成伙伴关系共同运作。还有一些人创业之初规模很小而现在已经雇佣20人之多。无论公司属于哪种情形,公司的所有权都掌控在创业者手中,而且他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这些设计家们选择了独立运作,因为他们拥有独自的见解。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承接的项目能够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热诚和才能。他们中许多人强调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创作自由。

  正是这一群风格各异的视觉沟通者在全世界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文化的热潮,其能量之大、独创性之高都属世界一流。自从六十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导向纷纷从他们的工作室涌现出来。而这些旋即被设计领域内缺乏独立性的部门所采纳,速度之快足以证明独立设计师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独立平面设计师们和设计主流的关系很复杂。他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某种批判力,矛头指向设计与视觉沟通领域内更为广泛的潮流。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他们大抵不直抒己意但他们仍然不按照传统规约行事。属于这一范畴的设计家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Vaughan Oliver, Siobhan Keaney, Why Not Associates, Mark Farrow, North, Intro,和Kerr Noble。另一些人的联盟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且他们把设计作为批判的手段。如六十年代的Robin Fior和Ken Garland,七十年代的David King,八十年代的Neville Brody,以及九十年代的Jonathan Barnbrook和Lucienne Roberts,都属于这一种。

  现在比以往更能证明独立精神的重要性。这个时代拥有巨大的媒体组织,它那无情的扩张过程会一股脑地吞掉出版社、报纸、杂志、电影制片厂和唱片公司。这些全球化的企业旨在征服广大的受众,所用的技法往往是程式化的,就象它们的信息一样陈腐老套。尚未被吞掉的独立出版社、出版物、电影制作者以及唱片公司努力抓住被迫收缩的选择空间,提出难以预料的多种选择。在越来越趋向视觉化的社会中,独立设计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存在使沟通渠道畅通。没有这些设计中介,视觉环境将会失去丰富性、活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应该认可和赞赏他们对于英国文化生活的贡献。

  出版

  英国文化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描述为文学文化而非视觉文化。然而这种关系到了六十年代却开始改变。诸如《城市》(Town)和《新星》(Nova)这样的杂志都把好文章放到精美绝伦的美术页中去。企鹅出版社继续出简装本,而且封面封底的各种精致画面都带有企鹅一贯的视觉标识。至于那些反叛的地下出版物,以Oz杂志为代表,则专门以狂放不羁的版面和野性大胆的视觉意象为关键信息。此后青年文化便成为了平面设计的实验平台。到了八十年代,以自我意识为设计风格的杂志如i-D和The Faced对英国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巨大影响。报纸也开始意识到平面设计在吸引读者和传达信息方面的威力。然而一直到八十年代《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和David Hillman按照欧洲面孔重新设计的《卫报》(The Guardian)面世之后,报纸才终于意识到版面必须赏心悦目。《卫报》不断改进的设计一时间成了样板,而且它的网站也反映出它自身的编辑风格。到了九十年代,平面设计已经被所有出版计划视为必不可少,而且作为创作和消费的书籍也变得越来越漂亮。

  标识

  设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体现身份认证。六十年代初期,机构的身份往往被描述为“屋企风格”,但是这一术语很快就被企业标识这个概念所取代。Fletcher/Forbes/Gill于六十年代为Pirelli公司所做的设计不论是广告牌、印刷广告还是小册子都围绕着该公司的基本图标而有所变化。身份认证的问题对零售商也同样重要。受John McConnell的Art Nouveau风格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工装制服被用到Bib这家公司的所有包装和标识上,此举为打造这一时髦形象做出了贡献。到了九十年代,身份认证的方法更加灵活,但是“品牌”这一术语更为人们青睐。Aboud Sodano为Paul Smith设计的标识被用在数百个根本不同的产品上。风格不限于唯一的一种,多样化才是关键。Siobhan Keaney为The Mill这家电视后期制作公司所设计的身份标识,最为醒目地显示出此种倾向。九十年代的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抢眼的标识对一个频道推出的节目至关重要。Lambie-Nairn为BBC2设计的标识经历了许多次明智的改头换面,他的设计成为该行业的新标准。

  艺术

  到艺术领域去占有一席之地对平面设计者显然具有吸引力。电影制作者、剧团、美术馆和博物馆一类的客户往往有相同的世界观和视觉品味。只有在这个领域中,街头的广告牌还能保有其重要性。George Mayhew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做的设计和Graphic Thought Facility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所做的设计之间相隔了30年,虽然风格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促销。Richard Hollis和Whitechapel画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的关系始于六十年代,可说是设计师-画廊合作伙伴关系中历史悠久、硕果累累的那一种。这种关系既考虑到经济和实际因素又兼顾具有明确定义的标识要求,使画廊看起来既可亲又端庄。九十年代早期,CDT的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无衬线字体的标识最好地说明了艺术组织的视觉表现是多么重要。State为Onedotzero电影节逐步改进了标识设计,因而显示出移动影象和印刷品共享相连意象是多么具有影响力。Hi-Res!设计的实验性电影网页把电影叙事推向一个新维度。

  音乐

  英国流行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仅次于美国。如此高水平的创造力需要旗鼓相当的高水平视觉回应。到六十年代中期,乐队开始把他们的唱片当作艺术品来做,因而他们需要与之匹配的封套。披头士开了先河,“左轮手枪”(Revolver),“佩玻军士”(Sgt. Pepper)和其他专集用了一系列的古典装潢的唱片封套。有些通才的设计师如Robert Brownjohn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大部分唱片封套设计师都是专才,自Hipgnosis以来的唱片封面设计都是紧扣音乐内容的。七十年代晚期朋克潮之后出现了视觉资源的大爆炸。英国音乐平面设计引领潮流,平面艺术设计大师,如Barney Bubbles, Malcolm Garrett, Peter Saville和Vaughan Oliver创造了这一时期最辉煌的一些作品。这一行业的优势在于风格的灵活。这使它既能表现严苛的八开的版面设计又能表现爵士乐中的连复段或是Tomato的即兴表演。进入2000年,尽管人们有些担心音乐平面设计的空间会变窄但这仍然是一块大胆创新之地。Julian House的作品就是明证,他综合了各家的影响,从流行乐到新浪潮,都浸透着逼人的数码时代的美感。

  社会现实

  英国平面设计师们一直以来都少有主动投身到政治和社会争端中去。只有在非常紧张的时刻,事件爆发了,他们才会介入。通常他们都会固守原有的政治信仰。他们曾介入五十年代开始并持续到六十年代的抗议核武器示威。Robin Fior和Ken Garland为百人委员会和裁核运动制作的广告牌具有永久的力量。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David King,此人曾为《星期天泰晤士报》杂志(Sunday Times Magazine)工作,创作了具有煽动力的标语牌抗议南非种族隔离和极右翼民族阵线的兴起。雄心勃勃的设计师们的创新想法有时候也只能让位于平庸的市场需要或缺乏设计意识的客户,然而他们有时也和慈善组织有效合作,比如Sans+Baum这个致力于突破乳癌研究的慈善机构。毕竟象Jonathan Barnbrook这样利用颇具挑战性的美学设计表达个人政治信念的设计作品并不常见。不和某一项事业联系在一起,此种设计所能取得的成就必定是有限的。

  设计师原创

  平面设计师总是给自己找项目。不同学科的汇合处就存在着设计,这一点鼓舞着一些人去跨越学科界限。1960年,John Sewell曾在英国广播公司任职,他是电视平面设计的先锋。他写了一部讽刺自动化的电影,并任导演和解说。无论是在版面样式、制片设计以及影片中的调侃,无一不体现出设计者的洞察力。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一些设计公司如Pentagram和Trickett & Webb已经找到闲暇从事业余的设计。然而一直到九十年代,才有多一些的英国设计师开始将商业设计放在一旁而专心投入雄心勃勃的个人项目。Neville Brody的实验性的字体创意公司Fuse于1991年创建,而且接下去十年都在出版,对国际版面设计的大辩论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设计师们在当代文化中的主角地位越发清晰可见。设计团队如设计师共和国(The Designers Republic), Tomato和Fuel 理直气壮地认为他们的个人印记以及移动影像项目就是某种形式的‘平面设计权威’,理应获得大家的认可。他们的这些想法为平面设计的崛起和应用带来了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受众对这一领域发展前景的接受。

  网页

  互动性质的数码媒体设计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在规模上却堪与繁荣的三维动画媲美。有些功成名就的英国平面设计师,比如Neville Brody, The Designers Republic和Tomato,已经做起了网页设计,但是另一些设计者还在观望。媒体早已受到各种各样实践的冲击,印刷媒体的传统界限已经被大大地突破。无论产品设计、界面和互动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和游戏设计均如此。平面设计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美学和版面设计、思维方式的概念化以及工艺与方法。英国的网页设计师常常体现出一种精英的风格,不象美国设计师那样关注功能效益。Hi-Res!设计的实验性电影网页着力于情感诱发和沮丧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而把电影叙事推向一个新维度。与此形成对照,Less Rain则致力于演绎“少即多”的思维方式,令各种元素之间呈现合理而有机的搭配,以避免网址功能超载。《卫报》的网页是Brody设计的,后来又不断刷新,该网页传承了新闻报纸的特征。网页设计对平面设计有深刻影响,而两者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这两门学科的发展。




4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