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欣赏
资源
服务
返回首页
智能家居产品设计概念需体现文化内涵
作者:333cn.com  来源:333cn.com  :

  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入文明社会,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智能”的概念。也许这是西方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新的工业文明产生出新的思维。相较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和航海文明,它使人更加专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原存的天然元素。当人们发现自己原来可以用火烹饪食物,可以用植物生产洁白轻薄的纸张,用某些昆虫的分泌物来织造衣服,到如今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让人类突破了其他物种无法跨越的极限,我们骄傲地称自己拥有宇宙中最强大的生存武器——智慧。智慧是什么,在这里不想过多的加以探讨而引用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概念:人之所以成为人,因为他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换而言之,就是我们会劳动。我们用劳动来生存,用勤劳获得比其他物种更多更丰富的生存资源,用双手来改造周围的世界,让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劳累,但收获了快乐和满足。不仅如此,我们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因此,“智能“的内涵是和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简单地说,智慧使人劳动,劳动创造文化,文化让更加智慧,更加智慧的结果就是创造智能。正如多年前西方某些科学家所宣称,人类自己才是真正的上帝!

  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智能,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能够做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动作或表情让带来快乐的机器?是某种为我们提供方便的程式化机械运动?还是让人觉得新奇并自己知道“主人”的智能产品?这些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让我们从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之一—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说起。

  计算机,今天我们普遍的称之为电脑,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起初它是应用于科学计算,就像今天在各种交易市场上用的计算器,用于演算的目的。因为它给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不会出错,比起用人工费时费力地计算庞大的科学数字来,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它仿佛具有了人类的计算能力,而且比人类算得快,算得准确,但造价昂贵,体积庞大,相信没有人会拿回家计算自己家人年龄总和。

  计算机经过从发明到现今近百年的换代和更新,出现了用于计算数据的专用计算机,和用于办公娱乐的电脑。目前全世界最新最畅销的非IPAD2莫属了。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感谢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材料专家,等等一系列的科学家,当然,还有那些赚足货币的经销商。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功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如此依赖它?从大厦里的电梯,触屏信息查询,到街边角落里的ATM;从办公桌上的打印机,到绚烂的明星演唱会;甚至小到做饭和上床睡觉,大至经济危机迫使联合国开会,都离不开电脑。说道底,因为它能够按照人的意愿来处理我们需要的信息,这叫什么?用现在的话说是互动,正规一点,我想应该是称作“生物与非生物交流”。是的,正是因为它能与人互动,能与人交换信息,并且还能像人一样加工处理信息,因此我们称之为“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有智商的机器。

  有了“智能”的含义,我们再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丰富这个概念。

  世界上的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生活着的人,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当然还有审美标准。价值观,行为方式,审美标准,这些内在精神的形态,正是决定智能家居的设计是否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消费者接受的关键因素。

  因此,智能家居不仅要有一定的智商,而且还要入乡随俗。试想,一个信仰真主的伊斯兰教徒会购买设计成八戒外观的智能手机吗?大多数中国人会到商场购买一台专洗袜子的智能洗衣机吗?欧美地区的人们会喜欢红色的会调节温度的智能外套吗?所以,随着行业的纵深发展,以国际化标准为核心的智能化家居,必然会走向一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多元化设计概念的繁荣时代。

  总之,中国的智能家居要想茁壮成长,走上产业化,科技化,创新化的发展,来满足本土老百姓甚至全世界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要从实用性和易用性这两个方面不断自主创新,形成民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国内外相关企业良性竞争的行业发展形势,更要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创造出既有科技水准,又有文化内涵的智能家居产品。

继续阅读:
编辑:shx
推荐
23例精致单页网站...
小空间 大世界 ...
搜物网网站品牌形...
云词Remword For ...
花边
Craig Barnes唯美...
2009年万圣节奇装...
折纸的艺术作品
真实的图案艺术
Harry Smith的翻...
Robert The的书籍...
排行
专题
  • 平面设计

  • 工业设计

  • CG插画

  • UI交互

  • 室内设计

  • 建筑环境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设计服务关于我们版权申明
中国设计之窗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30610号 
Tel:0755-21041837 客服:serve@333cn.com 资讯提交:news@333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