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欣赏
资源
服务
返回首页
为什么苹果设计被黑出翔还能大卖呢?
作者:佚名  来源:333cn.com  :

苹果设计 iPhone iOS7 拟物化设计 反处女座

  今日苹果证实开始了iPhone6及iPhone6 Plus国行的销售,排队购买的壮观景象再次上演。加之前几日官网开放预约。一边骂一边买的逻辑再次毫无意外的显现。

  这一代iPhone的设计争议比以往都要大,不光是尺寸的问题,最核心的是机身背面突出的摄像头和三段式设计间隔的白条。在“苹果式的手机设计”已经可以归纳出条条框框之后,“机盲症”正在成为“脸盲症”的变种。库克时代的苹果,用抽象的iOS7把拟物化设计尘封起来,又用“反处女座”的硬件设计把极简的设计打破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设计被黑出翔还能大卖呢?最直接原因就是品牌价值所产生的“审美红利”,其中包含了固有的iPhone用户对iOS的依赖性。除此之外,诸如:曝光效应(亦或斯德格尔摩现象)是最主要的原因。再者,最终极的理由就是设计的前瞻性。 iPhone6/Plus的设计是否真的处在当下前沿设计的未来呢?审美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很难去量化。三种原因不是单选题。

审美红利

  iPhone外观设计对手机行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iMac对于电脑的影响。

  乔布斯时期的末代iPhone:极窄边框、圆角造型、前后纯平、侧边平面、合金边框、黑白两色、整面玻璃以及正面唯一的实体按键等等,几乎成了手机审美标准。也几乎成为手机行业的设计标准。甚至苹果官网iPhone详情页的版式、图片,都成为了一种标准。一些厂商不仅仅借鉴iPhone的产品设计,就连广告创意都不放过。

  当一个品牌的logo可以给用户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品牌已经成功了,其品牌价值享有拓展产品线的“认知红利”。当一个品牌最热单品的销量和售价都处于同类之上,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品牌的设计是引领审美潮流的。当一个品牌的多款产品满足这个条件,或者一款迭代的产品连续数次满足以上条件,它将享有“审美红利”。毫无疑问,iPhone享有“审美红利”。

  从 “认知红利”升华到“审美红利”的储备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观设计、二是实物体验、三是舆论引导。抽象一点来形容,就是认知,感知,认可三方面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种,就如同尼古拉斯·凯奇一样,虽然你很有名气,但是在观众意识里不代表他主演的就是好片子。尼古拉斯·凯奇是一个品牌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他是享有“认知红利”的,他出演的第一部烂片也会享有“审美红利”,但是时间长了,烂片多了,舆论扩散之后就不再享有“审美红利”了,尼古拉斯· 凯奇不再叫好又叫座。

  至少从iPhone5开始,放弃了3.5寸的单手黄金尺寸,其外观设计的走向就饱受诟病,历经5S、5C再到6及6Plus,是第四款和第五款被认为爆丑的产品,这个时候还有“审美红利”,只能说明以往的实物体验和舆论引导做的真是好,从而让抽象的审美屈从。加之喜新厌旧的推力,第一批销售自然不成问题。

  审美是抽象的个体化标准,极容易受内因和外力引导而变化。所以始稷以为:引导审美需要从产品的物理感知和舆论引导两方面着力。前者决定走多远,后者决定走多快。“审美红利”主要在这个阶段,即新品上市初期起关键作用。

曝光效应

  大众的审美其实是极其不自信的。满足抽象的个性化审美必须要强势才行。这个强势就是实物体验和舆论引导。

  iOS7 刚刚更新时,看着很不顺眼,但是到现在iOS8出来了,抽象设计逐渐被认可了。iOS7是先被接受后被认可的,这种强迫几乎来自于实物体验。iOS7刚刚更新时,第三方APP的UI设计还是iOS6的拟物化风格,如同你爱人给你买了一双你并不觉得好看的鞋,你穿上以后发现和你最喜欢的裤子很不搭调,所以你更加认定是鞋不好看。因为你对你喜欢的裤子太熟悉了。他经常出现在你的视线里,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曝光效应”。“曝光效应”无限放大,可以搭界到“斯德格尔摩现象”(人质被劫匪挟持长达6天后,甚至爱上了劫匪)。所谓日久生情,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当APP的UI设计逐渐都更新成iOS7风格时,就如同你爱人又给你买了一条新裤子和一件新体恤,和新鞋搭配起来协调多了。穿了一段时间之后,“曝光效应”产生作用,逐渐接受了iOS7的风格了。此时再对比iOS6,发现7更加的轻盈。

  iPhone6及6Plus的曝光效应刚开始显现。从谍照、富士康到林志颖曝光、发布会、局部上市,曝光效应日渐明显。同样的,始稷以为曝光效应对审美的引导同样取决于实物体验和舆论引导。

  接着用新鞋的例子打比方,曝光效应之后,如果鞋不舒服你也不会认可,如果穿出来别人都说不好看,你也会怀疑是不是真的丑。

  曝光效应主要在新品上市中期起作用,后期就是喜新厌旧的反作用力了。左右曝光作用就是不断的和消费者接触加之优化体验的过程。

前瞻设计

  和曝光效应相对的,还有一种“首因效应”(第一印象)。iPhone6及6Plus的首因效应显然是“丑”多于“美”。

  然而审美的首因效应未必是一成不变,会有曲线演进:由丑开始趋向于美,由美开始越看越丑。产生这种审美的产品本身都不会是客观的丑。

  诸多产品刚发布的时候看着都很丑,但都不会影响销售,越看越耐看。而那些第一眼看着就好看的产品,可能越看越丑。联系起来“曝光效应”去想这个问题,很多第一眼美的产品,要么是与当下流行设计元素相近,出于审美的“曝光效应”而觉得美。这个逻辑就如同被失恋之后看见长的像前任的人会有特别的感触一样。

  另一种第一眼美则是与你熟悉的美大不相同,如同你第一次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北欧模特。

  做到第一眼美的曲线演进并不很难,与当下流行审美接近便好。想要第一眼丑的曲线演进则不简单。这种产品的设计往往是基于当下流行审美并推测出流行走向的,设计出未来的美。这看起来像是超能力一般,实际上主要有知行合一的两大因素构成:第一是对主流审美的长时间接触产生的“曝光效应”,第二是产品开发周期扎实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经设计的不断改稿,就已经超越了当下主流设计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库克自信慢慢,消费者嗤之以鼻。因为库克已经走过了首因效应曲线,而消费者才刚刚接触到。

  中国古老的《易经》向我们揭示了损极益生、否极泰来的道理。否不一定就是凶,第一眼丑未必是直的丑,很可能就是将要变成泰卦的否。所谓三阳开泰,外观设计、实物体验、舆论引导三者相叠加,才共同构成了美丑的抽象感知。美与丑,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视觉印象。如同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三要素,戒、定、慧是悟道证果的三无漏学一样。

继续阅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传播设计品牌影响力 汇聚中国设计力量 联络QQ:3319655717]  编辑:shx
推荐
深港设计展主题装...
税收宣传动画类获...
2014年税收宣传创...
2014年税收宣传创...
花边
自然界7大建筑奇...
MM最爱的安全套
回味五十年代的时...
Michel Tcherevko...
极富个性插画 超...
英国Christopher ...
排行
专题
  • 平面设计

  • 工业设计

  • CG插画

  • UI交互

  • 室内设计

  • 建筑环境

设计服务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合作伙伴关于我们版权申明
中国设计之窗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30610号 
Tel:0755-21041837 客服:serve@333cn.com 资讯提交:33196557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