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欣赏
资源
服务
返回首页
设计师回应生肖龙票形象凶猛 称代表信心力量
作者:中国广播网  来源:中国广播网  :




《戊辰年》龙,设计者祖天丽当时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女,年仅24岁。
《庚辰年》龙,主设计者黄里是原邮电部邮票发行总局的邮票设计师,时年59岁。
《壬辰年》龙,设计者@老贫头陈绍华

  1月3日拍摄的即将发行的2012年《壬辰年》特种邮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定于2012年1月5日发行《壬辰年》特种邮票1套1枚,小本票1本。2012 年《壬辰年》生肖“龙”邮票在设计上基本参考了明清蟠龙的造型,是继1988年、2000年之后的第三轮生肖“龙”邮票。新华社发(龙巍 摄)

  今年的生肖龙票将于明天开始正式发行。票面上,一条金色团龙正面对人,圆睁双眼,张开大嘴,威风凛凛,霸气外露。早在去年12月,这枚邮票的图稿就已经通过设计者陈绍华的博客公之于众,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图稿上的这条四爪金龙霸气外露,很是威风;但也有很多网友评论说今年的这条龙看起来有点张牙舞爪,甚至有点“凶神恶煞”,不适宜用作喜庆的生肖邮票的图案。

  中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发行日期的临近,关于今年这条龙到底是“霸气外露”还是“凶神恶煞”的争议也不断升温。昨天晚上,新闻纵横值班编辑崔天奇与邮票的设计者陈绍华取得了联系。陈绍华表示,他对今年龙票一切质疑的回应,都以他博客中的文章为准。

  在陈绍华的博客里,他表示“图形毕竟不像语言文字那样能传达明确的思想,容易误解。作为中国神兽的代表,壬辰年的龙票不宜做的太过温柔可爱,因为这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龙的形象。从威严神力,再到代表中国的自信,一个刚猛而有力,威严而自信的龙形不失为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龙票设计得当 过于卡通或不符传统审美

  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主任阎炳武是我国统筹生肖邮票创意设计的负责人,他认为,今年龙票的形象设计比较得当,生肖邮票关注度高,即使换一个完全不“凶神恶煞”的卡通形象,也同样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阎炳武:在最初的设计当中,选题当中,有没有刻意的去把龙固定在某一个形象上,于是我们在设计的初衷,还有在设计报告当中完全没有这些想法,因为当时也是约了很多的方案,也有的作者把龙做的很卡通,而且也很现代,但是最终评委的意见是觉得,这么一个卡通的龙可能跟中国民族骨子里的审美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呢,如果要设计成那种形象,可能网上争议我觉得也不会太少。

  龙票形象来源传统

  阎炳武介绍,今年选择的这条龙实际上是中国非常传统的龙的形象,而对于网友的今年龙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北海九龙壁的说法,阎炳武也给予了证实。

  阎炳武:这个龙啊,可能大家如果稍微有一点美术基础的人大概都知道地大家可以到北海看看九龙壁,中间那条龙,中间那条龙的形象基本就是这个形象,另外可以看看古代皇家有一些龙袍或者是出现龙的这个图案,基本上都是这个造型,其中初衷还是从历代传承正规的图案下来,整个套路来的。

  坐地团龙取固守神州之意

  抛开争议,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认为,仅从艺术角度看,“壬辰龙票”的设计选用坐地团龙而不是腾空飞龙,象征着神龙固守中华神州大地,保卫四界安宁,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

  周治华:他这个设计看了以后最大的一个优点,给人信心和力量,这样就显得威严庄重,但是从人们的视角和心理来看,都希望邮票上的形象设计的可爱一点,过去两年龙票就体现了这一精神,今年的龙票它有了很大的变化,就看起来比较凶,看起来张牙舞爪,有点凶,实际上它这种是一种信心,一种力量。

  邮票发行是经过严格把控的

  其实,正如今年生肖龙票的设计者陈绍华所说,每年的生肖邮票作为邮市和集邮爱好者们眼中的焦点,都会引起广泛的讨论。不论一张邮票得到的社会评价怎么样,它的背后都凝结着从设计者到发行者的心血。就像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主任阎炳武所说的那样,邮票虽小,却是国家的名片,严肃的态度才能造就优秀的邮票作品。

  阎炳武:别看一张张小小的邮票,它是国家的名片,中国邮政部门发行邮票出的不是一张普遍的绘画作,其实我们要求的是准确无误的把邮票上的信息要传达给大家,所以我想更正一个大家的概念,就是说每一张邮票的印制发行,它都要经过若干个部门把控,经过一道一道审查才走到今天。

  生肖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邮票作为这笔财富的载体之一,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不奇怪。但是今年之所以关注度更高,主要是除了生肖本身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龙还代表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对邮票上龙的形象的争论其背景往往是对中华民族形象争论。

  其实,邮票只是邮票,上面的龙威风也罢,卡通也罢,只是一种艺术取向。对于生肖邮票,我们只希望它能够继承传统,传播中华文化,有更高的艺术水平,这些就足够了,不需要再承载过多的文化含义。

  创作者:过多强调亲和,未必符合国人心境

  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质疑声,陈绍华倒表现淡定。他昨天甚至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网友评论“这是犯二的龙”,并表示看评论“笑得泪奔”。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绍华也毫不回避。他说,设计龙票的确有难度。因为“除了龙之外,其他所有生肖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动物原型。唯有龙,做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产物,在生肖系列中有最独特的个性。”

  陈绍华告诉记者,这次的龙票设计是一个“救场”之作,仅有一个多月时间。设计过程中,评委们也发生过争议,要求他搞得现代一些、慈祥一些、年轻一些。但最终,陈绍华用自己的坚持说服了大家。

  最后,壬辰龙票在基本构型上参考了明清蟠龙的造型。这也与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的形式有某种程度的呼应。

  蟠龙造型是古代龙图形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正宗造型”,甚至连盘绕角度,鳞爪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选取蟠龙造型,正是希望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带给人民的精神气度。”这是陈绍华的设计初衷。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2012的灾难传闻,而中国人传统上也认为龙年是大变动之年。作为中国神兽的代表,我认为,壬辰龙票不宜做得太过温柔可爱,过多强调亲和力,会削弱龙的基本文化特性,也未必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心境。从威严神力,再到代表中国的自信,一个刚猛有力、威严自信的龙型才是恰当的。”

  陈绍华还解析了三轮龙年生肖票的不同设计意图:“1988年正值改革攻坚,第一轮生肖龙票采用中国民间年画剪纸等手法,刻意回避龙的威严感;2000年国家提出韬光养晦,第二轮生肖龙票以书法和秦汉龙纹作为基础,更多透出飘逸和灵性;第三轮生肖龙票时值2012年,也是中国快速发展30年后迎来的新龙年,正迎来民族自信的重建。”

  至于网友的质疑,陈绍华认为很正常:“也许大家觉得设计必须是创新的,其实不一定。龙票上的龙,我觉得应该是一条比较正统的龙。”

  同行:龙不亲民,本来就很难设计

  网友认为这条龙太凶,那么设计界的专业人士又如何看待呢?记者采访了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雪青。

  “龙是一个很难设计的题材,我个人就不太喜欢设计龙的形象,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很美很亲民的动物,很难设计出讨好的感觉。不像猴子这样,好设计,可以做出很可爱的形象。”王雪青说。

  “龙在古代象征皇权,如果我们看古人的设计,会发现历来龙的形象都是威武张扬的。北京的九龙壁是最典型的中国龙形象,那九条龙也突出了威严的霸气。不过九龙壁的龙主要凸显的是龙身的旋转,身体蜿蜒的动态,龙头并没有被夸张,也没有正对着观众,所以不显得特别凶悍。皇帝的龙袍上会有正面的龙头,那个就比较威武了。”

  最后,王雪青表示:“这类生肖邮票的设计,一般来说方案不止一套,团队也不止一个,最后是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来的。因此最终的定稿应该是择优的。”

  国家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主任阎炳武的解释,也印证了王雪青的猜测。他表示,陈绍华的设计是在众多作品中,经过多轮筛选确定的。

  最初,评委们并不完全赞成陈绍华的设计。但陈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反复阐明设计意图和想法。大家开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最后达成了共识。

  对于大家提出的“凶煞”,阎炳武表示这并非设计初衷:“龙票上的龙,采用的是中国最传统的龙型加以变化,表现龙的雍容与威严。龙票主要表达的是降魔祈福主题。陈老师翻阅了很多资料,最终选用手工绘制、电脑设色的方法来‘画’这条传统龙。”

  【5000年,中国龙经历这样的变迁】

  从实物资料看,新石器时代到周代以前的龙,大部分形态和蛇接近,都是细长体,无足无爪。出土于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龙,能看出所模仿的动物原型有点像马、也有点像鳄的头部,C形蛇身。

  到了夏商周时期,大多数龙头部有了角,口部张开,无足的仍然较多。这一时期的龙,头部已基本定型,应该是民族和文化融合的结果。

  西汉时期,龙的形象比较完善,一般都有足、爪、鳞甲、长角,口部有须。

  到了唐代,龙的身体和尾部不分,体型丰满;头部比较宽、短,角的分叉接近鹿角;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美丽的凤眼。

  在宋代,兽体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出现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

  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大多张牙舞爪,动感强、力度大,威严矫健,基本形态一致。




香港 台湾 大陆三地的龙票

继续阅读:
编辑:shx
推荐
23例精致单页网站...
小空间 大世界 ...
搜物网网站品牌形...
云词Remword For ...
花边
Michel Tcherevko...
Craig Barnes唯美...
GESELL时尚人体摄...
金色人体的优雅观...
心痒痒 性感广告...
视觉冲击:PUNK模...
排行
专题
  • 平面设计

  • 工业设计

  • CG插画

  • UI交互

  • 室内设计

  • 建筑环境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设计服务关于我们版权申明
中国设计之窗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30610号 
Tel:0755-21041837 客服:serve@333cn.com 资讯提交:news@333cn.com